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菜部-水苏-原文
味辛微温。
主下气,辟口臭,去毒,辟恶。
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
生池泽。
“《吴普》曰:荞蒩一名水苏,一名劳祖(《御览》).”
“《名医》曰:一名鸡苏,一名劳祖,一名芥蒩,一名芥苴,生九真,七月采.”
案《说文》云:苏,桂荏也。
《广雅》云:芥蒩,水苏也。
《尔雅》云:苏、桂、荏。
郭璞云:苏荏类,故名桂荏。
方言云:苏、亦荏也,关之东西或谓之苏或谓之荏,周郑之间,谓之公贲,沅湘之南,谓之(上艹下害),其小者谓之(艹酿)葇,按(艹酿)葇,即香薷也,亦名香葇,《名医》别出香薷条,非,今紫苏薄荷等,皆苏类也,《名医》俱别出之。
上菜,中品三种,旧四种,考葱实宜与同条,今并假苏,宜入草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菜部-水苏-译文
味道辛辣,性质微温。
主要功能是帮助下行气体,去除口臭,解毒,驱除恶气。长期服用,可以通达神明,身体轻盈,延缓衰老。生长在池塘和沼泽地。
《吴普》说:荞蒩又名水苏,又名劳祖(《御览》)。
《名医》说:又名鸡苏,又名劳祖,又名芥蒩,又名芥苴,生长在九真地区,七月份采摘。
根据《说文》的说法:苏,是桂荏。
《广雅》说:芥蒩,是水苏。
《尔雅》说:苏、桂、荏。
郭璞说:苏荏相似,所以命名为桂荏。
方言中说:苏,也是荏,关中地区东西部或称苏或称荏,周郑之间称公贲,沅湘之南称(上艹下害),其小者称(艹酿)葇,按照(艹酿)葇,就是香薷,也叫做香葇,《名医》中另外有香薷的条目,这里不是,《名医》中所有的紫苏、薄荷等,都属于苏类。
在菜谱中,属于中品的三种,以前有四种,考虑到葱实应该与它们同条,现在都归为假苏,应该归入草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菜部-水苏-注解
味辛微温:味辛指味道辛辣,微温指药性温和。在中医理论中,辛味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微温性质适合寒性体质的人。
主下气,辟口臭,去毒,辟恶:主下气指主要功能是降气,用于治疗气逆;辟口臭指消除口臭;去毒指有解毒作用;辟恶指有驱除恶臭的作用。
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久服指长期服用;通神明指能使人精神清醒,思维敏捷;轻身指身体感觉轻便;耐老指延缓衰老。
生池泽:生池泽指这种植物生长在池塘或沼泽地带。
荞蒩:荞蒩是一种植物,即紫苏,又称水苏、劳祖等。
鸡苏:鸡苏是紫苏的别名。
劳祖:劳祖是紫苏的别名。
芥蒩:芥蒩是紫苏的别名。
芥苴:芥苴是紫苏的别名。
九真:九真是一个地名,指古代九真郡,现在的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天的越南北部。
七月采:七月采指在农历七月采摘这种植物。
苏:苏指苏草,即紫苏,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可食用,有特殊的香气。
桂荏:桂荏是苏草的别名,因苏草的叶子香气类似桂树而得名。
广雅:《广雅》是古代一部综合性辞书,由东汉学者魏伯阳所著。
尔雅:《尔雅》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词典,收集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及其解释。
郭璞:郭璞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学者,注释了《尔雅》。
方言:方言指不同地区使用的语言,这里指的是古代的方言。
公贲:公贲是古代方言中的一种称呼。
(上艹下害):(上艹下害)是古代方言中的一种称呼。
(艹酿)葇:(艹酿)葇是古代方言中的一种称呼,即香薷。
香薷:香薷是一种香草,具有特殊的香气,常用于药用。
紫苏薄荷等,皆苏类也:紫苏、薄荷等植物都属于苏类植物。
上菜,中品三种,旧四种,考葱实宜与同条,今并假苏,宜入草部:这是对紫苏在古代药典中的分类和地位的描述。上菜、中品、旧四种是对紫苏在药典中的等级划分;考葱实宜与同条是指紫苏和葱实(葱的果实)应该放在同一类别;并假苏是指紫苏有时被误认为是其他植物;宜入草部是指紫苏应该归类到草本植物类别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菜部-水苏-评注
味辛微温,这句话是对古文中所描述植物味道和性质的描述。‘辛’在中医理论中,通常指的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的植物特性,而‘微温’则表明这种植物的性味偏温和,不至过于燥热或寒凉。这种性质使得这种植物在中医中被广泛用于调和气息、解毒辟邪等方面。
主下气,辟口臭,去毒,辟恶。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这一段描述了这种植物的主要功效。‘下气’指的是缓解气逆、胸闷等症状,‘辟口臭’和‘辟恶’则是指其具有消除口臭和驱除恶臭的作用。‘去毒’和‘辟恶’则表明其具有解毒和驱邪的效果。‘久服’则强调了长期服用这种植物可以带来的益处,如‘通神明’、‘轻身’和‘耐老’,这些益处与提升精神、强身健体和延缓衰老有关。
生池泽,这句话说明了这种植物的生态环境,通常生长在池塘和沼泽等湿润的环境中,这与其‘微温’的性味相符合。
《吴普》曰:荞蒩一名水苏,一名劳祖(《御览》)。这里引用了《吴普本草》中的记载,将荞蒩与水苏和劳祖进行了关联,说明了不同名称下的同一植物。
《名医》曰:一名鸡苏,一名劳祖,一名芥蒩,一名芥苴,生九真,七月采。这一段进一步列举了荞蒩的别名,并提到了其生长地点和采摘时间,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关于这种植物的具体信息。
案《说文》云:苏,桂荏也。《广雅》云:芥蒩,水苏也。《尔雅》云:苏、桂、荏。这里引用了《说文解字》、《广雅》和《尔雅》等古代文献,对‘苏’和‘芥蒩’的植物学分类进行了阐述,表明它们属于荏类植物。
郭璞云:苏荏类,故名桂荏。方言云:苏、亦荏也,关之东西或谓之苏或谓之荏,周郑之间,谓之公贲,沅湘之南,谓之(上艹下害),其小者谓之(艹酿)葇,按(艹酿)葇,即香薷也,亦名香葇,《名医》别出香薷条,非,今紫苏薄荷等,皆苏类也,《名医》俱别出之。郭璞的解释进一步细化了‘苏’这一类植物的概念,并提到了不同地区的方言称呼,以及与香薷的关系。这体现了古代学者对植物分类的细致研究和地域差异的尊重。
上菜,中品三种,旧四种,考葱实宜与同条,今并假苏,宜入草部。这句话则是从《本草纲目》的分类角度出发,将荞蒩归入草部,并提到了其品级和与其他植物的关联,反映了古代医药学对植物分类的系统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