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礼-天官冢宰-小宰

作者: 《周礼》的作者历来存在争议。传统认为《周礼》为周公(姬旦)所著,周公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辅佐周成王建立了西周的政治制度。然而,现代学者多认为《周礼》并非周公亲撰,而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根据西周制度整理和编撰的著作,可能成书于战国晚期。

年代: 西周至战国时期,《周礼》的内容主要反映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但其成书时间可能晚至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书中对理想化的政治制度进行了系统化的描述,可能带有战国时期儒家的理想化色彩。

内容简要:《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成书于战国时期。全书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部分,详细记载了周朝的政治制度、官职设置、礼仪规范和社会治理体系,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礼制思想和国家治理理念。《周礼》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文献,也是研究先秦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它对后世的政治制度、礼法建设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礼经”之一,与《仪礼》《礼记》并称“三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礼-天官冢宰-小宰-原文

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

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执邦之九贡、九赋、九式之贰,以均财节邦用。

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一曰以叙正其位,二曰以叙进其治,三曰以叙作其事,四曰以叙制其食,五曰以叙受其会,六曰以叙听其情。

以官府之六属举邦治。一曰天官,其属六十,掌邦治,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二曰地官,其属六十,掌邦教,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三曰春官,其属六十,掌邦礼,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四曰夏官,其属六十,掌邦政,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五曰秋官,其属六十,掌邦刑,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六曰冬官,其属六十,掌邦事,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

以官府之六职辨邦治。一曰治职,以平邦国,以均万民,以节财用。二曰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三曰礼职,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事鬼神。四曰政职,以服邦国,以正万民,以聚百物。五曰刑职,以诘邦国,以纠万民,以除盗贼。六曰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

以官府之六联合邦治。一曰祭祀之联事,二曰宾客之联事,三曰丧荒之联事,四曰军旅之联事,五曰田役之联事,六曰敛弛之联事。凡小事皆有联。

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一曰听政役以比居,二曰听师田以简稽,三曰听闾里以版图,四曰听称责以傅别,五曰听禄位以礼命,六曰听取予以书契,七曰听卖买以质剂,八曰听出入以要会。

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以法掌祭祀、朝觐、会同、宾客之戒具,军旅、田役、丧荒亦如之。七事者,令百官府共其财用;治其施舍,听其治讼。

凡祭祀,赞王币爵之事,祼将之事。

凡宾客赞祼;凡受爵之事,凡受币之事。

丧荒,受其含、襚、币、玉之事。

月终,则以官府之叙,受群吏之要。赞冢宰受岁会。岁终,则令群吏致事。

正岁,帅治官之属,而观治象之法,徇以木铎,曰:“不用法者,国有常刑。”乃退,以宫刑宪,禁于王宫。令于百官府曰:“各修乃职,考乃法,待乃事,以听王命。其有不共,则国有大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礼-天官冢宰-小宰-译文

小宰的职责是掌管建立国家的宫刑,以管理王宫中的政令,以及宫中的纠察禁令。

掌管国家的六典、八法、八则的副本,以应对国家、都城、官府的管理。执行国家的九贡、九赋、九式的副本,以均衡财政,节约国家开支。

通过官府的六叙来规范群吏。一是通过叙来正其职位,二是通过叙来推进其治理,三是通过叙来执行其事务,四是通过叙来制定其俸禄,五是通过叙来接受其会议,六是通过叙来听取其情况。

通过官府的六属来举荐国家治理。一是天官,其下属有六十人,掌管国家治理,大事则听从其长官,小事则自行处理。二是地官,其下属有六十人,掌管国家教育,大事则听从其长官,小事则自行处理。三是春官,其下属有六十人,掌管国家礼仪,大事则听从其长官,小事则自行处理。四是夏官,其下属有六十人,掌管国家政事,大事则听从其长官,小事则自行处理。五是秋官,其下属有六十人,掌管国家刑法,大事则听从其长官,小事则自行处理。六是冬官,其下属有六十人,掌管国家事务,大事则听从其长官,小事则自行处理。

通过官府的六职来辨别国家治理。一是治职,以平衡国家,以均衡万民,以节约财政。二是教职,以安定国家,以安抚万民,以接待宾客。三是礼职,以和谐国家,以协调万民,以侍奉鬼神。四是政职,以服从国家,以正万民,以聚集百物。五是刑职,以诘问国家,以纠察万民,以消除盗贼。六是事职,以富裕国家,以养育万民,以生产百物。

通过官府的六联来联合国家治理。一是祭祀的联事,二是宾客的联事,三是丧荒的联事,四是军旅的联事,五是田役的联事,六是敛弛的联事。凡小事都有联。

通过官府的八成来经管国家治理。一是听政役以比居,二是听师田以简稽,三是听闾里以版图,四是听称责以傅别,五是听禄位以礼命,六是听取予以书契,七是听卖买以质剂,八是听出入以要会。

通过听官府的六计,来评估群吏的治理。一是廉善,二是廉能,三是廉敬,四是廉正,五是廉法,六是廉辨。

通过法律掌管祭祀、朝觐、会同、宾客的戒具,军旅、田役、丧荒也是如此。这七件事,命令百官府共同承担其财政开支;管理其施舍,听取其治理诉讼。

凡是祭祀,赞王币爵的事情,祼将的事情。

凡是宾客赞祼;凡是受爵的事情,凡是受币的事情。

丧荒,接受其含、襚、币、玉的事情。

月终,则通过官府的叙,接受群吏的要务。赞冢宰接受岁会。岁终,则命令群吏致事。

正岁,率领治官的属下,观察治理象的法律,用木铎宣告:“不遵守法律的人,国家有常刑。”然后退下,以宫刑宪,禁止于王宫。命令百官府说:“各自修整你们的职责,考核你们的法律,等待你们的事务,以听从王的命令。如果有不共同遵守的,则国家有大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礼-天官冢宰-小宰-注解

小宰:古代官职名,属于天官系统,主要负责王宫内的政令和刑罚,以及国家财政、官吏管理等事务。

宫刑:指在王宫内执行的刑罚,主要用于维护王宫的秩序和纪律。

六典:指古代国家的六种法典,包括礼典、乐典、刑典、政典、事典、教典,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法规。

八法:古代国家的八种法律,具体内容不详,但通常与国家的治理和法律体系相关。

八则:古代国家的八种法则,涉及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如礼仪、刑罚、财政等。

九贡:古代国家征收的九种贡品,通常用于国家财政和祭祀等用途。

九赋:古代国家征收的九种赋税,用于国家财政支出。

九式:古代国家的九种财政支出方式,用于平衡国家财政。

六叙:古代官吏管理的六种方式,包括职位安排、晋升、工作分配、薪酬管理、会议参与和听取意见等。

六属:古代官府的六个部门,分别掌管国家的治理、教育、礼仪、政治、刑罚和事务。

六职:古代官府的六种职责,包括治理、教育、礼仪、政治、刑罚和事务,分别对应国家的不同管理领域。

六联:古代官府的六种联合事务,涉及祭祀、宾客、丧葬、军事、田役和财政等方面。

八成:古代官府处理国家事务的八种方式,涉及政役、师田、闾里、称责、禄位、取予、卖买和出入等。

六计:古代官吏考核的六种标准,包括廉洁、能力、敬业、正直、法律意识和辨别能力。

祭祀:古代国家的重要宗教活动,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祖先和神灵,以祈求国家安宁和丰收。

朝觐:古代诸侯或外国使节朝见天子的仪式,属于国家礼仪的一部分。

会同:古代国家的重要会议,通常用于商讨国家大事或外交事务。

宾客:指外国使节或诸侯,接待宾客是古代国家外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旅:指国家的军事事务,包括军队的管理和战争的组织。

田役:指国家的农业和劳役事务,涉及土地管理和农民劳役的分配。

丧荒:指国家的丧葬和灾荒事务,涉及丧葬礼仪和灾荒救济。

冢宰:古代官职名,属于天官系统,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国家的全面治理。

木铎:古代用于宣布政令或警示的器具,通常由木制铃铛和木柄组成。

宫刑宪:指在王宫内执行的刑罚和法令,主要用于维护王宫的秩序和纪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礼-天官冢宰-小宰-评注

《小宰之职》是《周礼》中的一篇,详细记载了小宰这一官职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小宰作为天官系统的重要官员,主要负责王宫内的政令和刑罚,同时也涉及国家财政、官吏管理、祭祀礼仪等多个方面。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古代国家的治理结构,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复杂性和严密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礼治’的思想。小宰的职责不仅限于行政管理和刑罚执行,还涉及祭祀、宾客接待、丧葬礼仪等宗教和礼仪事务。这表明在古代中国,政治与宗教、礼仪是密不可分的,国家的治理不仅仅依赖于法律和行政手段,还需要通过礼仪和宗教活动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典型的《周礼》文体,语言简洁明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通过列举小宰的职责和权力,展现了古代官僚制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同时,文中多次使用‘六’、‘八’、‘九’等数字,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数字的象征意义和分类思维的重视。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财政管理、礼仪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对小宰职责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官僚体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文中提到的祭祀、宾客接待、丧葬礼仪等内容,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和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小宰之职》不仅是一篇关于古代官职的文献,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宗教和礼仪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治理模式和文化传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礼-天官冢宰-小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