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礼》的作者历来存在争议。传统认为《周礼》为周公(姬旦)所著,周公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辅佐周成王建立了西周的政治制度。然而,现代学者多认为《周礼》并非周公亲撰,而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根据西周制度整理和编撰的著作,可能成书于战国晚期。
年代: 西周至战国时期,《周礼》的内容主要反映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但其成书时间可能晚至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书中对理想化的政治制度进行了系统化的描述,可能带有战国时期儒家的理想化色彩。
内容简要:《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成书于战国时期。全书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部分,详细记载了周朝的政治制度、官职设置、礼仪规范和社会治理体系,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礼制思想和国家治理理念。《周礼》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文献,也是研究先秦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它对后世的政治制度、礼法建设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礼经”之一,与《仪礼》《礼记》并称“三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礼-天官冢宰-宰夫-原文
宰夫之职,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
叙群吏之治,以待宾客之令,诸臣之复,万民之逆〕。
掌百官府之征令,辨其八职。
一曰正,掌官法以治要。
二曰师,掌官成以治凡。
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
四曰旅,掌官常以治数。
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
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
七曰胥,掌官叙以治叙。
八曰徒,掌官令以征令。
掌治法以考百官府、群都、县、鄙之治,乘其财用之出入。
凡失财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诏冢宰而诛之。
其足用、长财、善物者,赏之。
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从大宰而视涤濯。
凡礼事,赞小宰比官府之具。
凡朝觐、会同、宾客,以牢礼之法,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宾赐之飱牵,与其陈数。
凡邦之吊事,掌其戒令,与其币、器、财用,凡所共者。
大丧、小丧,掌小官之戒令,帅执事而治之。
三公、六卿之丧,与职丧帅官有司而治之。
凡诸大夫之丧,使其旅帅有司而治之。
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月终则令正月要,旬终则令正日成,而以考其治。
治不以时举者,以告而诛之。
正岁,则以法警戒群吏,令修宫中之职事。
书其能者与其良者,而以告于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礼-天官冢宰-宰夫-译文
宰夫的职责是掌管朝廷的法规,以端正君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的位置,并掌管相关的禁令。
安排群吏的治理,以接待宾客的命令,处理诸臣的回复,以及万民的诉求。
掌管百官府的征召命令,辨别其八种职责。
第一种是正,掌管官法以治理要务。
第二种是师,掌管官成以治理一般事务。
第三种是司,掌管官法以治理具体事务。
第四种是旅,掌管官常以治理数目。
第五种是府,掌管官契以治理收藏。
第六种是史,掌管官书以辅助治理。
第七种是胥,掌管官叙以治理次序。
第八种是徒,掌管官令以征召命令。
掌管治理法规以考核百官府、群都、县、鄙的治理,监督其财用的出入。
凡是失财用物或逃避责任的人,以官刑向冢宰报告并诛杀之。
那些财用充足、增长财富、善于管理物品的人,给予奖赏。
以法规掌管祭祀的戒具,以及祭祀的荐羞,跟随大宰视察洗涤。
凡是礼仪事务,协助小宰比较官府的工具。
凡是朝觐、会同、宾客,按照牢礼的法规,掌管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宾赐的飱牵,以及其陈设数目。
凡是国家的吊唁事务,掌管其戒令,以及相关的币、器、财用,凡是需要共同准备的东西。
大丧、小丧,掌管小官的戒令,率领执事处理之。
三公、六卿的丧事,与职丧率领官员有司处理之。
凡是诸大夫的丧事,派遣其旅率领有司处理之。
年终则命令群吏整理年终会议,月终则命令整理月终要点,旬终则命令整理日终成果,以考核其治理。
治理不及时进行的,报告并诛杀之。
正岁,则以法规警戒群吏,命令他们修整宫中的职事。
记录那些有能力的人和优秀的人,并向上报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礼-天官冢宰-宰夫-注解
宰夫: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管理朝廷的日常事务,监督官员的行为,确保朝廷的正常运作。
三公:古代中国最高的三种官职,通常指太师、太傅、太保,是朝廷中权力最大的官员。
六卿:古代朝廷中的六种高级官职,包括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司农、大司徒,分别负责不同的国家事务。
大夫:古代官职名,地位次于卿,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
群吏: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包括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职位。
宾客:指来访的外国使节或贵宾,朝廷有专门的礼仪和接待程序。
万民:指普通百姓,朝廷的治理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活。
百官府:指朝廷中的各个部门和机构,每个部门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功能。
八职:指朝廷中的八种主要职责,包括正、师、司、旅、府、史、胥、徒,每种职责都有其特定的管理范围。
官刑:指朝廷对官员的惩罚制度,用于规范官员的行为。
冢宰:古代官职名,相当于现代的宰相,是朝廷中权力最大的官员之一。
祭祀:古代宗教仪式,用于祭祀祖先或神灵,是朝廷重要的宗教活动。
牢礼:指朝廷在接待宾客或举行重要仪式时的礼仪和程序。
币:指古代用于祭祀或礼仪的货币或贵重物品。
器:指古代用于祭祀或礼仪的器具或物品。
财用:指朝廷的财政支出和收入,是朝廷运作的重要部分。
大丧:指皇帝或皇后的丧事,是朝廷中最重要的丧事。
小丧:指其他皇室成员或高级官员的丧事。
岁终:指一年的结束,朝廷会进行年度总结和考核。
月终:指一个月的结束,朝廷会进行月度总结和考核。
旬终:指十天的结束,朝廷会进行旬度总结和考核。
正岁:指新年的开始,朝廷会进行新年仪式和警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礼-天官冢宰-宰夫-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朝廷中宰夫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严密性。宰夫作为朝廷中的重要官员,不仅要管理朝廷的日常事务,还要监督各级官员的行为,确保朝廷的正常运作。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官员行为的严格规范和对朝廷运作的高度重视。
文中提到的三公、六卿、大夫等官职,展示了古代中国朝廷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这些官职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和完善。通过对这些官职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朝廷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方式。
宰夫的职责不仅限于管理朝廷内部事务,还包括接待宾客、处理丧事、管理财政等。这些职责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反映了古代中国朝廷的多功能性和综合性。宰夫不仅要具备管理能力,还要具备礼仪知识和财政管理能力,这种多面手的角色在古代中国朝廷中非常重要。
文中提到的八职,展示了古代中国朝廷中职责分工的细致和明确。每种职责都有其特定的管理范围,这种分工明确的制度设计,有助于提高朝廷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对八职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朝廷中职责分工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宰夫在朝廷中的权力不仅限于管理和监督,还包括对官员的奖惩。这种奖惩制度的设计,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官员行为的严格规范和对朝廷运作的高度重视。通过对官员的奖惩,朝廷可以有效地规范官员的行为,确保朝廷的正常运作。
文中提到的祭祀、牢礼等宗教和礼仪活动,反映了古代中国朝廷对宗教和礼仪的重视。这些活动不仅是朝廷重要的宗教仪式,也是朝廷展示权威和礼仪的重要场合。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朝廷对宗教和礼仪的重视程度。
宰夫在处理丧事方面的职责,展示了古代中国朝廷对丧事的重视。丧事不仅是朝廷重要的礼仪活动,也是朝廷展示权威和礼仪的重要场合。通过对丧事处理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朝廷对丧事的重视程度和处理方式。
文中提到的岁终、月终、旬终等时间节点的考核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朝廷对时间和效率的重视。这种考核制度的设计,有助于提高朝廷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对这些时间节点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朝廷对时间和效率的重视程度。
宰夫在新年时的警示职责,展示了古代中国朝廷对新年的重视。新年不仅是朝廷重要的时间节点,也是朝廷展示权威和礼仪的重要场合。通过对新年警示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朝廷对新年的重视程度和处理方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宰夫职责的描述,展示了古代中国朝廷的复杂性和严密性。通过对朝廷中各种官职、职责、礼仪、时间节点等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和完善,以及朝廷对官员行为、宗教礼仪、时间效率等方面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