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礼》的作者历来存在争议。传统认为《周礼》为周公(姬旦)所著,周公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辅佐周成王建立了西周的政治制度。然而,现代学者多认为《周礼》并非周公亲撰,而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根据西周制度整理和编撰的著作,可能成书于战国晚期。
年代: 西周至战国时期,《周礼》的内容主要反映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但其成书时间可能晚至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书中对理想化的政治制度进行了系统化的描述,可能带有战国时期儒家的理想化色彩。
内容简要:《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成书于战国时期。全书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部分,详细记载了周朝的政治制度、官职设置、礼仪规范和社会治理体系,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礼制思想和国家治理理念。《周礼》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文献,也是研究先秦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它对后世的政治制度、礼法建设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礼经”之一,与《仪礼》《礼记》并称“三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礼-天官冢宰-大宰-原文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
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以驭其吏。四曰禄位,以驭其士。五曰赋贡,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曰刑赏,以驭其威。八曰田役,以驭其众。
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
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一曰亲亲,二曰敬故,三曰进贤,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贵,七曰达吏,八曰礼宾。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嫔妇,化治丝枲。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
以九赋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余之赋。
以九式均节财用:一曰祭祀之式,二曰宾客之式,三曰丧荒之式,四曰羞服之式,五曰工事之式,六曰币帛之式,七曰刍秣之式,八日匪颁之式,九曰好用之式。
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曰祀贡,二曰嫔贡,三曰器贡,四曰币贡,五曰材贡,六曰货贡,七曰服贡,八曰斿贡,九曰物贡。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
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
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设其参,傅其伍,陈其殷,置其辅。乃施则于都鄙,而建其长,立其两,设其伍,陈其殷。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贰,设其考,陈其殷,置其辅。
凡治,以典待邦巩之治,以则待都鄙之治,以法待官府之治,以官成待万民之治,以礼待宾客之治。
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修。前期十日,帅执事而卜日,遂戒。及执事视涤濯,及纳亨,赞王牲事。及祀之日,赞玉币爵之事。祀大神示,亦如之。享先王亦如之。赞玉几玉爵。
大朝觐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
大丧,赞赠玉、含玉。
作大事,则戒于百官,赞王命。
王视治朝,则赞听治。视四方之听朝,亦如之。
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待四方之宾客之小治。
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礼-天官冢宰-大宰-译文
大宰的职责是掌管建立国家的六种法典,以辅助君王治理国家:第一种是治典,用来治理国家,管理官府,管理百姓。第二种是教典,用来安定国家,教育官府,教化百姓。第三种是礼典,用来和谐国家,统一百官,协调百姓。第四种是政典,用来平定国家,纠正百官,平均百姓。第五种是刑典,用来责问国家,惩罚百官,纠正百姓。第六种是事典,用来富裕国家,任用百官,养育百姓。
用八种方法来管理官府:第一种是官属,用来举荐国家的治理者。第二种是官职,用来辨别国家的治理者。第三种是官联,用来协调官员的治理。第四种是官常,用来听取官员的治理。第五种是官成,用来治理国家。第六种是官法,用来纠正国家的治理。第七种是官刑,用来纠正国家的治理。第八种是官计,用来考核国家的治理。
用八种法则来治理都城和边远地区:第一种是祭祀,用来驾驭神灵。第二种是法则,用来驾驭官员。第三种是废置,用来驾驭官吏。第四种是禄位,用来驾驭士人。第五种是赋贡,用来驾驭用途。第六种是礼俗,用来驾驭百姓。第七种是刑赏,用来驾驭威严。第八种是田役,用来驾驭众人。
用八种权柄来诏告君王驾驭群臣:第一种是爵位,用来驾驭尊贵。第二种是俸禄,用来驾驭财富。第三种是赏赐,用来驾驭幸运。第四种是任命,用来驾驭行为。第五种是生养,用来驾驭福祉。第六种是剥夺,用来驾驭贫穷。第七种是废黜,用来驾驭罪过。第八种是诛杀,用来驾驭过失。
用八种统御方法来诏告君王驾驭百姓:第一种是亲近亲人,第二种是尊敬故旧,第三种是进用贤人,第四种是使用能人,第五种是保护庸人,第六种是尊重贵人,第七种是通达官吏,第八种是礼待宾客。
用九种职业来任用百姓:第一种是三农,生产九种谷物。第二种是园圃,培育草木。第三种是虞衡,开发山泽的资源。第四种是薮牧,饲养鸟兽。第五种是百工,加工八种材料。第六种是商贾,繁荣贸易。第七种是嫔妇,纺织丝麻。第八种是臣妾,收集杂物。第九种是闲民,没有固定职业,随时转移工作。
用九种赋税来征收财物:第一种是邦中的赋税,第二种是四郊的赋税,第三种是邦甸的赋税,第四种是家削的赋税,第五种是邦县的赋税,第六种是邦都的赋税,第七种是关市的赋税,第八种是山泽的赋税,第九种是币余的赋税。
用九种方式来均衡节制财用:第一种是祭祀的方式,第二种是宾客的方式,第三种是丧荒的方式,第四种是羞服的方式,第五种是工事的方式,第六种是币帛的方式,第七种是刍秣的方式,第八种是匪颁的方式,第九种是好用的方式。
用九种贡品来致送国家的用途:第一种是祀贡,第二种是嫔贡,第三种是器贡,第四种是币贡,第五种是材贡,第六种是货贡,第七种是服贡,第八种是斿贡,第九种是物贡。
用九种关系来维系国家的百姓:第一种是牧,通过土地得到百姓。第二种是长,通过尊贵得到百姓。第三种是师,通过贤能得到百姓。第四种是儒,通过道义得到百姓。第五种是宗,通过家族得到百姓。第六种是主,通过利益得到百姓。第七种是吏,通过治理得到百姓。第八种是友,通过任用得到百姓。第九种是薮,通过财富得到百姓。
正月的吉日,开始和谐,颁布治理于国家和都城,将治理的法则悬挂在象魏,让百姓观看治理的法则,挟日而收敛。
于是施行法典于国家,建立牧官,设立监官,设置参官,傅官,陈官,置辅官。于是施行法则于都城和边远地区,建立长官,设立两官,设置伍官,陈官。于是施行法律于官府,建立正官,设立贰官,设置考官,陈官,置辅官。
凡是治理,用法典来对待国家的治理,用法则来对待都城和边远地区的治理,用法律来对待官府的治理,用官成来对待百姓的治理,用礼仪来对待宾客的治理。
祭祀五帝时,掌管百官的誓戒,以及准备修缮。前期十天,率领执事卜日,然后戒告。及执事视察洗涤,及纳亨,赞王牲事。及祭祀之日,赞玉币爵之事。祭祀大神示,也是如此。享先王也是如此。赞玉几玉爵。
大朝觐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
大丧,赞赠玉、含玉。
作大事,则戒于百官,赞王命。
王视治朝,则赞听治。视四方之听朝,也是如此。
凡是国家的小治,则冢宰听之。待四方的宾客之小治。
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礼-天官冢宰-大宰-注解
大宰:古代官职名,负责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相当于现代的宰相或总理。
六典: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是古代治理国家的六种基本法典。
八法:指官属、官职、官联、官常、官成、官法、官刑、官计,是管理官府的八种方法。
八则:指祭祀、法则、废置、禄位、赋贡、礼俗、刑赏、田役,是治理都鄙的八种原则。
八柄:指爵、禄、予、置、生、夺、废、诛,是君王驾驭群臣的八种手段。
八统:指亲亲、敬故、进贤、使能、保庸、尊贵、达吏、礼宾,是君王驾驭万民的八种统御方式。
九职:指三农、园圃、虞衡、薮牧、百工、商贾、嫔妇、臣妾、闲民,是古代社会分工的九种职业。
九赋:指邦中之赋、四郊之赋、邦甸之赋、家削之赋、邦县之赋、邦都之赋、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币余之赋,是古代税收的九种形式。
九式:指祭祀之式、宾客之式、丧荒之式、羞服之式、工事之式、币帛之式、刍秣之式、匪颁之式、好用之式,是古代财政支出的九种方式。
九贡:指祀贡、嫔贡、器贡、币贡、材贡、货贡、服贡、斿贡、物贡,是古代诸侯向中央进贡的九种物品。
九两:指牧、长、师、儒、宗、主、吏、友、薮,是古代维系国家与民众关系的九种纽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礼-天官冢宰-大宰-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周礼·天官冢宰》,详细描述了古代大宰的职责和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和原则。文本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还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重视。
首先,文本通过‘六典’、‘八法’、‘八则’、‘八柄’、‘八统’等概念,展示了古代中国对于国家治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这些概念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规划。
其次,文本通过‘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九两’等概念,展示了古代中国对于社会分工、税收制度、财政支出、贡品制度和社会关系的细致安排。这些概念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社会秩序和经济管理的精细化管理。
此外,文本还通过‘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等描述,展示了古代中国对于时间管理和仪式感的重视。这些描述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时间和社会秩序的重视,还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仪式和传统的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规划。通过这段古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