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萆薢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萆薢-原文

味苦平。

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创不瘳,热气。

生山谷。

《名医》曰:一名赤节,生真定,八月采根曝干。

案《博物志》云:苃葜与萆薢相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萆薢-译文

味道苦,性质平和。

主要用于治疗腰背疼痛,增强骨骼和关节,对于风寒湿邪引起的病症,以及周身痹痛,以及恶疮不愈,热气病。

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记载:这种植物又称赤节,生长在真定地区,在八月时采摘根部晒干。

根据《博物志》的说法:苃葜和萆薢这两种植物很容易混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萆薢-注解

味苦平:味苦,指药材的味道;平,指药材的性质,通常指药性温和,不寒不热。

主腰背痛:主,指主治,即主要治疗;腰背痛,指腰部和背部的疼痛。

强骨节:强,指强壮;骨节,指骨骼和关节,这里指增强骨骼和关节的力量。

风寒湿:风寒湿,中医术语,指感受寒邪、风邪和湿邪,导致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

周痹:周痹,中医术语,指痹证的一种,表现为全身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恶创不瘳:恶创,指恶性的创伤;不瘳,指不愈合,即创伤难以愈合。

热气:热气,中医术语,指体内热邪,可能导致身体出现热病症状。

生山谷:生,指生长;山谷,指山和山谷,这里指药材的生长地。

《名医》:《名医》可能指古代医学著作,但具体书名无法确定。

一名赤节:一名,指别称;赤节,指药材的别称。

生真定:生,指生长;真定,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

八月采根曝干:八月,指农历八月;采根,指采集植物的根部;曝干,指将采集的根部晒干保存。

案《博物志》:案,表示根据;《博物志》,古代的一部博物学著作。

苃葜与萆薢相乱:苃葜和萆薢是两种不同的植物,相乱,指两者在形态上相似,容易混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萆薢-评注

味苦平,此句点明了药物的味性和药性。在中医理论中,味苦通常与清热、解毒、燥湿等功效相关,而平则表示药物性质平和,不寒不热,适合大多数人使用。这里的‘味苦平’暗示了该药物可能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

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创不瘳,热气。这一段列举了该药物的主治症状,包括腰背痛、骨节强直、风寒湿痹、周身痹痛、恶创不愈以及热气等症状。这些症状多与湿邪、寒邪、热邪相关,表明该药物可能具有祛湿、散寒、清热等功效。

生山谷,这句话说明了该药物的产地,通常生长在山谷之间。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产地与其药效有关,山谷之地多湿气,因此生长于此的药物可能更具有祛湿功效。

《名医》曰:一名赤节,生真定,八月采根曝干。这里引用了《名医别录》中的记载,‘赤节’是药物的别名,‘生真定’说明了该药物的产地,‘八月采根曝干’则描述了药物的采集和干燥方法。这些信息对于了解药物的历史和传统使用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案《博物志》云:苃葜与萆薢相乱。这里引用了《博物志》的记载,指出苃葜和萆薢这两种药物容易混淆。在古代,药物辨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这一段文字提醒后世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注意辨别,以免造成误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萆薢》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00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