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苦参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苦参-原文

味苦寒。

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一名水槐,一名苦识。

生山谷及田野。

《名医》曰:一名地槐,一名菟槐,一名骄槐,一名白茎,一名虎麻,一名芩茎,一名禄曰,一名陵郎,生汝南,三月八月十月,采根,暴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苦参-译文

味道苦而性寒。

主要用于治疗心腹部的结气,症状包括症瘕(一种腹部肿块)、积聚(指体内某些物质的聚集),以及黄疸(一种肝脏疾病)。还可以用于治疗小便后有余沥(指小便后感觉尿液未尽)、逐水(指利水作用,即利尿),消除痈肿(即治疗疮痈),补益中气,明目(即改善视力),止泪(即治疗流泪)。这种植物有水槐和苦识两个别名。它生长在山谷和田野中。

《名医》一书中说:这种植物还有地槐、菟槐、骄槐、白茎、虎麻、芩茎、禄曰、陵郎等别名。它生长在汝南地区,在三月、八月和十月采集其根部,晒干后使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苦参-注解

味苦寒:味指药物的口感,苦寒表示药物的性质,苦味通常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寒性则能清热、凉血、解毒。

主心腹结气:主指治疗的主要作用,心腹结气是指心腹部有气滞不通的症状,如胸闷、腹胀等。

症瘕积聚:症瘕是指腹部有肿块,积聚是指气血凝结不通,形成肿块。

黄疸: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发黄,尿液颜色变深。

溺有余沥:溺指尿液,余沥是指排尿后仍有少量尿液滴出,可能表示肾气不固。

逐水:逐水是指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的药物,用于治疗水肿、腹水等。

除痈肿:痈肿是指皮肤或软组织感染引起的红肿热痛,除痈肿即指治疗这些症状。

补中:补中是指补益脾胃,增强体质,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明目:明目是指改善视力,治疗眼疾。

止泪:止泪是指治疗流泪的症状。

水槐:水槐是一种植物,其根或叶可入药。

苦识:苦识也是一种植物,其根或叶可入药,与水槐可能指同一植物。

地槐:地槐是一种植物,其根或叶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菟槐:菟槐是一种植物,其根或叶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骄槐:骄槐是一种植物,其根或叶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白茎:白茎可能指植物的一种特征,即茎的颜色为白色。

虎麻:虎麻是一种植物,其根或叶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芩茎:芩茎可能指植物的一种特征,即茎中含有黄芩这种药材。

禄曰:禄曰可能是一种植物的别称,具体指代不明。

陵郎:陵郎可能是一种植物的别称,具体指代不明。

汝南:汝南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三月八月十月:指一年中的三个月份,可能表示在这几个月份采集该植物的根。

采根:采根是指采集植物的根部,因为根部通常含有较多的有效成分。

暴干:暴干是指将采集的根晾晒至干燥,以便保存和药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苦参-评注

味苦寒,此句开篇即点明了药物的性味。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性味是决定其功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味苦’意味着该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寒’则表示其具有清热凉血的特性。这样的性味组合,使得该药物在治疗热病、血热等症状时具有显著的效果。

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这一段详细描述了该药物的多种功效。‘主心腹结气’说明该药物可以缓解心腹部的气滞,‘症瘕积聚’则是指其可以消除肿块和积聚。‘黄疸’和‘溺有余沥’表明该药物对于治疗黄疸病和尿频有疗效。‘逐水’指的是其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除痈肿’则是指其可以消除痈肿。‘补中’和‘明目’分别说明该药物可以补益中气,改善视力。‘止泪’则是指其可以治疗流泪的症状。

一名水槐,一名苦识。这两句是对该药物的别名的描述。‘水槐’和‘苦识’均是对其性味和功效的形象概括,反映出古人对药物名称的寓意和联想。

生山谷及田野。此句说明了该药物的产地,通常生长在山谷和田野之间,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其药性的积累。

《名医》曰:一名地槐,一名菟槐,一名骄槐,一名白茎,一名虎麻,一名芩茎,一名禄曰,一名陵郎,生汝南,三月八月十月,采根,暴干。这段话出自《名医别录》,是古代医学著作中对药物描述的典型格式。‘一名’后列举的多个别名,进一步丰富了该药物的名称,同时也反映出古人对药物的深入研究和认识。‘生汝南’指出了该药物的产地,‘三月八月十月,采根,暴干’则是对其采集和干燥方法的详细说明,这些都是古代医学对药物研究和应用的重要经验。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不仅是对一种药物的详细描述,更是古代医学智慧的体现。通过对药物性味、功效、产地、采集方法等多方面的描述,为我们了解古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苦参》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0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