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积雪草-原文
味苦寒。
主大热,恶创痈疽,浸淫,赤熛,皮肤赤,身热。
生川谷。
《名医》曰:生荆州。
案陶宏景云:荆楚人以叶如钱,谓为地钱草,徐仪药图名连钱草。
本草图经云:咸洛二京亦有,或名胡薄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积雪草-译文
味道苦而寒凉。
主要治疗大热病,对于恶疮、痈疽、溃烂、赤热、皮肤发红、身体发热等症状有疗效。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一书说:这种草药生长在荆州。
根据陶宏景的说法:荆楚地区的人们因为这种草药的叶子像钱币,所以称之为地钱草,徐仪的药图上称为连钱草。《本草图经》中提到:咸阳和洛阳两个京城也有,有时也称为胡薄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积雪草-注解
味苦寒:味指药物的口感,苦寒表示药物的味道苦且性质寒凉,通常用于清热解毒、降火等功效。
主大热:主表示主要治疗,大热指的是高热、发热症状。
恶创痈疽:恶表示厌恶,创痈疽指疮疡、痈疽等皮肤感染性疾病。
浸淫:浸淫表示疾病蔓延、扩散。
赤熛:赤熛可能指皮肤出现红色炎症或火毒症状。
皮肤赤:皮肤赤表示皮肤呈现红色。
身热:身热指身体发热。
生川谷:生表示生长,川谷指河流山谷,这里指这种药物生长在河流山谷之间。
《名医》:《名医》可能是指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具体指哪一部需要根据上下文或历史背景来确定。
生荆州:生荆州表示这种药物在荆州地区有生长,荆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
案陶宏景云:案表示根据,陶宏景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云表示他说。
荆楚人以叶如钱,谓为地钱草:荆楚人指生活在荆州地区的人,叶如钱指叶子形状像古代的货币,地钱草是对这种植物的俗称。
徐仪药图名连钱草:徐仪药图可能是指某本关于药物的图谱,连钱草是这种植物的另一种名称。
本草图经:本草图经是古代一部关于药物的著作,详细记载了各种药物的名称、形状、性味、功效等。
咸洛二京亦有,或名胡薄荷:咸洛二京指古代的咸阳和洛阳,这里表示这两种地区也有这种药物,或名胡薄荷表示这种药物还有胡薄荷的别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积雪草-评注
味苦寒:此句描述了该药材的口感和性质。‘味苦’表明其味道苦涩,‘寒’则指其性质偏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中医理论中,苦味药材多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寒性药材则多用于清热、凉血、消肿等。
主大热,恶创痈疽,浸淫,赤熛,皮肤赤,身热:此句列举了该药材的主要功效和适应症。‘主大热’指其能治疗高热症状,‘恶创痈疽’说明其对疮痈疽毒有治疗作用,‘浸淫’和‘赤熛’描述了皮肤病的症状,‘皮肤赤,身热’则是对高热症状的具体描述。这些病症多与热毒有关,该药材因此被用来清热解毒。
生川谷:此句说明了该药材的生长环境,‘生’意为生长,‘川谷’指山谷。这表明该药材多生长在山谷等湿润的环境中,这些环境有利于其生长和药效的积累。
《名医》曰:生荆州:此处引用了《名医》一书中的记载,指出该药材在荆州地区生长。荆州位于中国湖北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这里的药材品质可能因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而具有特殊性。
案陶宏景云:荆楚人以叶如钱,谓为地钱草,徐仪药图名连钱草:此句引用了陶宏景的记载,对荆楚地区人们对该药材的认识进行了描述。‘荆楚’是古代对荆州地区的称呼,‘叶如钱’形容该药材的叶子形状,‘地钱草’和‘连钱草’则是人们对该药材的不同称呼,反映了民间对药材的认识和命名习惯。
本草图经云:咸洛二京亦有,或名胡薄荷:此句引用了《本草图经》的记载,说明了该药材在咸阳和洛阳两地也有生长,并且可能被称为‘胡薄荷’。‘咸洛二京’指的是古代的咸阳和洛阳,这两个地方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这里的药材资源丰富,可能因历史原因而具有不同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