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秦艽-原文
味苦平。
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生山谷。
《名医》曰:生飞乌山,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说文》云:(上艹下卉)草之相(上艹下丩)者,玉篇作(上艹下丩),居包切。
云秦艽,药艽同。
萧炳云:本经名秦瓜,然则今本经名,亦有《名医》改之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秦艽-译文
味道苦,性质平和。
主要治疗寒热邪气、寒湿、风痹、关节疼痛、水肿病,以及利尿。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一书说:这种药生长在飞乌山,在二月和八月采集根部,晒干。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上艹下卉)是草字头下的卉字,玉篇写作(上艹下丩),读作包切。称为秦艽,药名中的艽字相同。萧炳说:本经中称为秦瓜,那么现在的本经中也有将名字改为秦瓜的。
《名医》中提到:这种药生长在飞乌山,二月和八月采集根部,晒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秦艽-注解
味苦平:味苦平,指的是这种草药的味道是苦的,性质平和。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味和性是判断其功效的重要依据。
主寒热邪气:主,指的是主要治疗。寒热邪气,指的是由寒邪和热邪引起的疾病。
寒湿:寒湿,中医术语,指因寒湿之邪侵袭人体所致的疾病,表现为身体寒冷、肢体沉重、关节疼痛等症状。
风痹:风痹,中医术语,指因风邪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肢节痛:肢节痛,指四肢关节疼痛的症状。
下水:下水,中医术语,指治疗水肿、尿潴留等病症。
利小便:利小便,中医术语,指促进尿液排泄,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尿频等症状。
生山谷:生山谷,指这种草药生长在山谷之间。
飞乌山:飞乌山,指一个具体的山脉或地名,文中提到这种草药生于飞乌山。
二月八月:二月八月,指每年的二月和八月,文中提到这种草药在二月和八月采摘。
采根:采根,指采摘这种草药的根部。
暴干:暴干,指将草药的根部晒干。
艽:艽,指一种草药,文中提到秦艽,药艽。
玉篇:玉篇,古代的一部字书,用于解释汉字和提供字义。
萧炳:萧炳,指古代的一位医学家。
本经:本经,指《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秦艽-评注
味苦平,这是对秦艽药材味道和性质的描述。在中医理论中,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平则表示其性质平和,不会过于寒凉或温热,适合大多数体质的人群使用。
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这一段说明了秦艽的主要功效。寒热邪气指的是感冒、发热等疾病,寒湿则是指寒湿体质或寒湿引起的病症,风痹和肢节痛是指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下水则是指治疗水肿等病症,利小便则是指有助于排尿,对泌尿系统疾病有治疗作用。
生山谷,这句话表明秦艽生长在山谷之间,暗示了其生长环境对药材品质的影响。在中医中,药材的生长环境、采集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其药效。
《名医》曰:生飞乌山,二月八月,采根,暴干。这里引用了《名医》对秦艽的记载,指出秦艽生长在飞乌山,最佳采集时间为二月和八月,此时采集的根可以暴晒干燥后使用。这体现了中医对药材采集时间、地点的重视,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药材的药效。
案《说文》云:(上艹下卉)草之相(上艹下丩)者,玉篇作(上艹下丩),居包切。云秦艽,药艽同。萧炳云:本经名秦瓜,然则今本经名,亦有《名医》改之者。这段话引用了《说文解字》和《玉篇》对秦艽的解释,指出秦艽在古代文献中的不同称呼,如秦瓜、药艽等。这反映了古代文献中对药材名称的多样性,以及后世对药材名称的传承和演变。同时,萧炳的观点也表明,即使是同一药材,在不同的文献中也可能存在名称上的差异,这需要研究者仔细辨别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