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枲耳实-原文
味甘温。
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
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
一名胡枲,一名地葵。
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葹,一名常思,生安陆及六安田野,实熟时采。
案《说文》云:荪,卷耳也。苓,卷耳也。
《广雅》云:苓,耳葹,常枲,胡枲,枲耳也。
《尔雅》云:苍耳,苓耳。
郭璞云:江东呼为常枲,形似鼠耳,丛生如盘。
《毛诗》云:采采卷耳。
《传》云:卷耳,苓耳也。
陆玑云: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珰,今或谓之耳珰草,郑康成谓是白胡荽,幽州人谓之爵耳。
《淮南子》览冥训云:位贱尚枲。
高诱云:枲者,枲耳,菜名也。
幽冀谓之檀菜,雒下谓之胡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枲耳实-译文
味道甜而温和。
主要用于治疗风邪引起的头痛,寒痛,风湿病,周身痹痛,四肢拘挛,疼痛,恶肉和死肌。长期服用可以补益元气,使耳目聪明,增强意志,身体轻盈。
又名胡枲,又名地葵。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说:又名葹,又名常思,生长在安陆和六安的田野中,果实成熟时采摘。
根据《说文解字》的说法:荪,卷耳也。苓,卷耳也。《广雅》说:苓,耳葹,常枲,胡枲,枲耳也。《尔雅》说:苍耳,苓耳。郭璞说:江东人称它为常枲,形状像老鼠的耳朵,丛生像盘子。《毛诗》说:采采卷耳。《传》说:卷耳,就是苓耳。陆玑说:叶子青色,白色,像胡荽,白色的花朵,细茎蔓延生长,可以煮来吃,口感滑而味道淡,四月中生子,就像妇女的耳环,现在有人称它为耳珰草,郑康成认为是白胡荽,幽州人称它为爵耳。
《淮南子》览冥训说:地位低微的人也崇尚枲。高诱说:枲,就是枲耳,是一种蔬菜。幽冀地区称它为檀菜,雒下地区称它为胡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枲耳实-注解
味甘温:指草药的味道甜而性质温和,这种性质被认为有助于调和身体,适合治疗多种疾病。
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这些症状包括头痛、寒性疼痛、风湿病、周身痹痛、四肢拘挛、疼痛、恶肉(坏死的肌肉)和死肌(坏死的皮肤),说明该草药主要用于治疗这些疾病。
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长期服用此草药可以增强体力,提高听力,使视力清晰,增强意志力,减轻体重。
一名胡枲,一名地葵:这是两种对该草药的别称,胡枲和地葵。
生川谷:指这种草药生长在山谷之间。
《名医》曰:《名医》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此处引用可能是对草药的进一步描述。
一名葹,一名常思:这是另外两种对该草药的别称,葹和常思。
生安陆及六安田野,实熟时采:这种草药生长在安陆和六安的田野中,当果实成熟时采摘。
案《说文》云:《说文》是东汉许慎编撰的一部字书,此处引用可能是对草药名称的来源或解释。
荪,卷耳也。苓,卷耳也。:荪和苓都是指卷耳,卷耳是一种植物。
《广雅》云:《广雅》是一部古代的词典,此处引用可能是对草药名称的进一步解释。
《尔雅》云:《尔雅》是一部古代的词典,此处引用可能是对草药名称的进一步解释。
郭璞云:郭璞是东晋时期的学者,此处引用可能是他的解释。
《毛诗》云:《毛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此处引用可能是对草药的描述。
《传》云:《传》可能指的是对《毛诗》的注释或解释。
陆玑云:陆玑是南北朝时期的学者,此处引用可能是他的描述。
《淮南子》览冥训云:《淮南子》是一部古代的哲学著作,此处引用可能是对草药的描述。
高诱云:高诱是西汉时期的学者,此处引用可能是他的解释。
幽州人谓之爵耳:幽州人给这种草药起的名字是爵耳。
位贱尚枲:这句话的意思是地位低微的人也重视枲耳,说明枲耳在当时可能是一种普遍的草药。
枲者,枲耳,菜名也:枲是指枲耳,是一种蔬菜。
幽冀谓之檀菜,雒下谓之胡枲:在幽冀地区被称为檀菜,在雒下地区被称为胡枲,说明这种草药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枲耳实-评注
味甘温:这句话描述了荪草的药性,甘味表示其性质温和,适合用于调和身体,温性则表明它能够温暖身体,驱散寒邪。
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这里列举了荪草的主治功效,包括治疗风邪引起的头痛、寒性疼痛、风湿性疾病、周身痹痛、四肢拘挛以及恶肉死肌等症状,表明荪草在祛风除湿、缓解疼痛方面有显著作用。
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长期服用荪草可以起到益气的作用,使耳目更加聪明,增强记忆力,并且有助于减轻体重,提升身体的轻盈感。
一名胡枲,一名地葵:荪草有两个别名,胡枲和地葵,这反映了古人对荪草的民间认知和称呼。
生川谷:荪草的生长环境是川谷之间,川谷通常指山谷,说明荪草喜欢生长在山谷等湿润的环境中。
《名医》曰:一名葹,一名常思,生安陆及六安田野,实熟时采:这是古代医书《名医别录》中对荪草的记载,提供了荪草的别名、生长地点以及采摘时机。
案《说文》云:荪,卷耳也。苓,卷耳也:《说文解字》中提到荪和苓都是卷耳,这表明荪草和苓草在形态上有所相似。
《广雅》云:苓,耳葹,常枲,胡枲,枲耳也:《广雅》是一部古代词典,这里列举了苓草的多个别名,反映了古人对同一植物的不同称呼。
《尔雅》云:苍耳,苓耳。郭璞云:江东呼为常枲,形似鼠耳,丛生如盘:《尔雅》是一部古代词典,郭璞是晋代学者,他对苍耳和苓耳的描述以及别名常枲的提及,增加了对荪草形态和分布的了解。
《毛诗》云:采采卷耳。《传》云:卷耳,苓耳也:这是《毛诗》中的记载,表明卷耳就是苓耳,进一步印证了荪草与苓草的相似性。
陆玑云: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珰,今或谓之耳珰草,郑康成谓是白胡荽,幽州人谓之爵耳:陆玑是唐代学者,他对荪草的描述非常详细,包括叶子的颜色、形状、味道以及生长习性,还提到了不同的地方对荪草的称呼。
《淮南子》览冥训云:位贱尚枲。高诱云:枲者,枲耳,菜名也。幽冀谓之檀菜,雒下谓之胡枲:《淮南子》是一部古代哲学著作,高诱是汉代学者,他们的记载表明荪草在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不同地区对荪草的称呼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