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干姜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干姜-原文

味辛温。

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

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川谷。

《名医》曰:生楗为及荆州扬州,九月采。

案《说文》云:姜,御湿之菜也。

《广雅》云:葰廉姜也。

吕氏春秋本味篇云:和之美者,阳朴之姜,高诱注,阳朴地名在蜀郡,司马相如上林赋,有茈姜云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干姜-译文

味道辛辣而温和。

主要治疗胸部胀满、咳嗽、气逆上升的症状,能温暖中焦、止血、发汗、驱散风邪、治疗湿痹、治疗肠炎、腹泻。新鲜的姜效果更好,长期服用可以去除体臭,使人神清气爽。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一书中提到:新鲜的姜在荆州和扬州地区有出产,九月时采摘。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姜,是一种可以抵御湿气的蔬菜。

《广雅》一书中说:姜又称为葰廉姜。

《吕氏春秋·味篇》中提到:美味之中,阳朴的姜最为出色。高诱注解中提到,阳朴是一个地名,位于蜀郡,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有提到茈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干姜-注解

味辛温:指味道辛辣且性质温热。在中医理论中,辛味有发散、行气的作用,温性有温中散寒、暖胃的作用。

胸满咳逆上气:指胸部胀满,咳嗽,气逆向上。这些症状可能与肺部或胸部疾病有关。

温中止血:指温中散寒,能够止血。温中即温暖中焦,有助于调理脾胃。

出汗:指身体排出汗液,这是人体调节体温和排除废物的一种方式。

逐风:指驱散风邪,风邪在中医中指引起疾病的外部因素,如感冒、风湿等。

湿痹:指因湿气引起的痹病,痹即痹痛,指关节或肌肉疼痛、僵硬等症状。

肠澼:指肠道疾病,澼即病状,可能指腹泻等症状。

下利:指腹泻。

生者尤良:指新鲜的植物药材比干燥的药材效果更好。

久服去臭气:指长期服用可以去除体臭。

通神明:指能够使人的精神明亮,即提升精神状态。

生川谷:指生长在川谷之间,川谷即山谷。

生楗:楗,一种植物,其叶可入药。

荆州扬州:古代地名,荆州和扬州是古代中国的两个重要地区。

九月采:指在九月这个时节采摘。

《名医》:指古代医学著作,《名医》可能是指《神农本草经》或其他医学典籍。

《说文》:《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的一部汉字字典,其中对汉字的起源和含义进行了详细解释。

姜:一种植物,其根茎可食用,也可入药,具有温中散寒、暖胃、止呕等功效。

御湿之菜也:指姜可以抵御湿气,是一种可以防湿的蔬菜。

《广雅》:《广雅》是东汉刘熙编纂的一部综合性词典。

葰廉姜:指一种姜,葰廉可能是指姜的品种或生长地。

吕氏春秋本味篇:《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编纂的一部综合性著作,本味篇可能是对食物味道的论述。

阳朴:地名,位于蜀郡,蜀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

司马相如上林赋: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上林赋是他所作的一篇赋,其中提到了茈姜。

茈姜:一种姜,茈可能是指姜的颜色或品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干姜-评注

味辛温,这是对姜的特性的描述。在中医理论中,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温性则能温中散寒,适用于治疗寒性病症。姜的这一性质在古文中被用来解释其药用价值。

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这些是姜的主要药用功效。胸满咳逆上气可能指的是胸闷、咳嗽、气逆等症状,姜的温中止血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出血症状,而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则分别对应不同的疾病,显示了姜的广泛用途。

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这句话强调了姜的新鲜状态下的药用价值更高,长期服用姜可以去除体臭,并且对精神有良好的影响。这里的‘通神明’可能指的是姜能够提升精神状态,使人神清气爽。

生川谷。这里的‘生’指的是姜的生长环境,‘川谷’则是指山谷,说明姜多生长在山谷之中,这也可能是其药用价值的一个来源。

《名医》曰:生楗为及荆州扬州,九月采。这是对姜的采集时间的一种记载。《名医》可能是指古代的医学著作,这里提到的楗可能是指姜的一种品种。荆州和扬州是古代的两个地区,九月采则说明在古代,人们选择在九月这个时节采集姜。

案《说文》云:姜,御湿之菜也。《说文》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字书,这里提到姜是‘御湿之菜’,意味着姜可以抵御湿气,这与姜的药用功效中提到的‘逐风’和‘湿痹’相呼应。

《广雅》云:葰廉姜也。《广雅》是一部古代的词典,这里提到的‘葰廉姜’可能是指姜的一种特殊品种或形态。

吕氏春秋本味篇云:和之美者,阳朴之姜,高诱注,阳朴地名在蜀郡,司马相如上林赋,有茈姜云云。吕氏春秋是一部古代的哲学著作,本味篇中提到的‘阳朴之姜’指的是生长在蜀郡的姜,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有提到‘茈姜’,这些都增加了姜的文化内涵和药用价值的传说色彩。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干姜》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9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