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米谷部-黍米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米谷部-黍米-原文

味甘温。

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大观本》,作黑字,据《吴普》增)。

《吴普》曰:黍,神农甘无毒,七月取,阴干,益中补气。(《御览》)

案《说文》云:黍、禾属而粘者,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广雅》云:粢黍稻,其采谓之禾。

齐氏要术引记胜之书曰:黍,忌丑,又曰黍,长于已,壮于酉,生于戍,老于亥,死于丑,恶于丙午,忌于丑寅卯,按黍,即糜之种也。

上米谷,中品三种,旧二种,大小豆为二,无粟米黍米,今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米谷部-黍米-译文

味道甜而温和。

主要作用是补益元气,强健脾胃,过多食用会让人感到烦躁。(《大观本》中用黑字标注,根据《吴普》的记载增加。)

《吴普》说:黍,神农认为它甜且无毒,在七月采摘,阴干后食用,可以补益脾胃,强健元气。(《御览》引述)

根据《说文解字》的说法:黍属于禾类,是粘性的谷物,因为在大暑时播种,所以叫黍。孔子说:黍可以用来酿酒,禾放入水中也可以酿酒。《广雅》说:粢黍稻,它的叶子被称为禾。齐氏《要术》引用《记胜之书》说:黍,忌讳丑日,又说黍,生长在已日,强壮在酉日,出生在戍日,衰老在亥日,死亡在丑日,厌恶在丙午日,忌讳在丑日、寅日、卯日。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黍就是糜的种子。

在米谷中,黍是中等品质的三种之一,以前是两种,大小豆各算一种,没有粟米和黍米,现在增加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米谷部-黍米-注解

味甘温:味甘温是指食物的味道和性质,甘味指食物甜而润,温性指食物性质温和,不会引起身体不适。在中医理论中,这种性质的食物被认为可以补益身体,调和阴阳。

益气补中:益气补中是指食物或药物具有增强人体正气、补充中气的作用。中气是指人体中焦(脾胃)的气机,与人的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密切相关。

多热,令人烦:多热指食物或药物性质偏热,可能导致身体出现热症状,如心烦、口干等。

《大观本》:《大观本》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由宋代医学家整理。

黑字:在古代文献中,黑字通常指重要或需要特别关注的文字。

《吴普》:《吴普》是古代医学家,其著作中记载了许多草药和食物的药用价值。

神农: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神,被认为是农业的发明者和医药的奠基人。

七月取,阴干:七月取指的是在农历七月采摘,阴干是指将采摘的草药或食物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御览》:《御览》是唐代的一部类书,由官员李善编纂,内容广泛,包括经史子集等。

案《说文》:案《说文》是引用《说文解字》的内容,这是东汉许慎编撰的一部汉字字典,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禾属而粘者:禾属是指禾本科植物,粘者指植物的种子粘性较大。

大暑而种:大暑是指农历七月的中旬,此时气温高,适合播种。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中。

粢黍稻:粢黍稻是指小米、黍米和稻米,都是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

《广雅》:《广雅》是古代一部综合性词典,由东汉学者魏伯阳编纂。

齐氏要术:齐氏要术是指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记胜之书:记胜之书是古代一部关于农业技术的书籍。

糜之种:糜是指小米,糜之种即小米的种子。

上米谷:上米谷指的是优质的米和谷类作物。

中品三种:中品三种是指中等品质的三种谷物。

旧二种:旧二种是指之前记载的两种谷物。

大小豆为二:大小豆为二是指将大豆和小豆合并为一种谷物。

无粟米黍米:无粟米黍米是指之前的记载中没有包括粟米和黍米。

今增:今增是指现在的版本中增加了这些谷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米谷部-黍米-评注

味甘温。这一句点明了黍的口感和性质,甘甜温和,符合中医对食物性质的基本描述。在古文化中,食物的口感和性质与其对人体的益处密切相关,这种描述体现了古人对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深刻认识。

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黍的功效和可能的不良影响。‘益气补中’表明黍可以增强人的体质,调和脾胃,而‘多热,令人烦’则提示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身体过热,引起烦躁等不适,体现了中医对食物的平衡观念。

‘《吴普》曰:黍,神农甘无毒,七月取,阴干,益中补气。’这段话引用了《吴普本草》中对黍的记载,说明了黍在神农时代就被认为是一种有益健康的食物,且在特定时间采摘和干燥后,具有益中补气的功效。

‘案《说文》云:黍、禾属而粘者,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此句引用了《说文解字》对黍的解释,说明了黍是禾本科植物中的一种,因其粘性而得名,且在盛夏时节播种,反映了古人对植物生长周期的了解。

‘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这句话引用了孔子的言论,说明了黍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用来酿酒,体现了黍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广雅》云:粢黍稻,其采谓之禾。’此句引用了《广雅》中的记载,进一步解释了黍、粢黍和稻的关系,揭示了古代对农作物分类的认知。

‘齐氏要术引记胜之书曰:黍,忌丑,又曰黍,长于已,壮于酉,生于戍,老于亥,死于丑,恶于丙午,忌于丑寅卯。’这段话引用了《齐民要术》中的内容,详细描述了黍的种植禁忌和生长周期,反映了古人对农业生产规律的尊重和遵循。

‘按黍,即糜之种也。’这句话对黍进行了分类,指出黍是糜的一种,说明古人对植物种类的区分和认识。

‘上米谷,中品三种,旧二种,大小豆为二,无粟米黍米,今增。’这句话总结了黍在古代粮食分类中的地位,并说明了黍的种植情况有所增加,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对黍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米谷部-黍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93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