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假苏-原文
味辛温。
主寒热,鼠瘘,瘰疬生创,破结聚气,下淤血,除湿痹,一名鼠蓂,生川泽。(旧在菜部,今移)
<吴普>曰:假苏一名鼠实,一名姜芥也。(《御览》)名荆芥,叶似落藜而细,蜀中生啖之。(蜀本注)
<名医>曰:一名姜芥,生汉中。
案陶宏景云:即荆芥也,姜荆声讹耳,先居草部中,令人食之,录在菜部中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假苏-译文
味道辛辣而温和。
主要治疗寒热、鼠瘘、瘰疬造成的创伤,能破除结聚的气,下泄淤血,去除湿痹。又称为鼠蓂,生长在川泽之地。(原属于菜部,现在迁移了。)
《吴普》说:假苏又称为鼠实,也称为姜芥。(《御览》)被称为荆芥,叶子像落藜但更细,在蜀地可以生吃。(蜀本注)
《名医》说:又称为姜芥,生长在汉中。
根据陶宏景的说法:这就是荆芥,因为姜荆的发音错误而误传,原本位于草部中,让人食用,所以记录在菜部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假苏-注解
味辛温:味辛指味道辛辣,温指性质温和。在中医理论中,辛味有发散、行气的作用,温性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主寒热:主指治疗的主要病证,寒热指寒性或热性的疾病。
鼠瘘:指颈部淋巴结肿大,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淋巴结炎或淋巴结核。
瘰疬:指颈部或耳后等部位的慢性化脓性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淋巴结结核。
生创:指新生的创伤。
破结聚气:破指破除,结聚气指凝聚的气,这里指治疗气滞。
下淤血:下指使淤血下行,淤血指血液停滞不通。
除湿痹:除指去除,湿痹指因湿气引起的痹症,即关节疼痛。
一名鼠蓂:一名指别称,鼠蓂是荆芥的别称。
生川泽:生指生长,川泽指河流湖泊等水域,这里指荆芥生长在河流湖泊附近。
假苏:假苏是荆芥的别名,因荆芥的气味类似苏草而得名。
鼠实:鼠实是荆芥的别名,可能是因为荆芥的果实形状像鼠的粪便。
姜芥:姜芥是荆芥的别名,可能是因为荆芥的气味类似姜和芥菜。
名荆芥:名指称呼,荆芥是这种植物的正式名称。
叶似落藜而细:落藜是一种植物,荆芥的叶子形状类似落藜但更细小。
蜀中生啖之:蜀中指蜀地,啖之指食用,这里指在蜀地人们食用荆芥。
生汉中:生指生长,汉中是地名,这里指荆芥生长在汉中地区。
案陶宏景云:案指根据,陶宏景是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云指说。
即荆芥也:即指就是,这里指上文提到的植物就是荆芥。
姜荆声讹耳:声讹指发音错误,这里指姜荆的名称发音错误。
先居草部中:先居指原来属于,草部指《本草纲目》中的草药部。
令人食之:令人指让人,这里指让人食用。
录在菜部中也:录在指记录在,菜部指《本草纲目》中的蔬菜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假苏-评注
味辛温。这一句描述了荆芥的药性,辛味具有发散的作用,温性则能温通经络,驱散寒邪。从中医理论来看,辛温之品多用于治疗寒性病证,如感冒、咳嗽等。
主寒热,鼠瘘,瘰疬生创,破结聚气,下淤血,除湿痹,一名鼠蓂,生川泽。此句详细列举了荆芥的主治功效。荆芥能够治疗寒热往来、鼠瘘(一种皮肤病的俗称)、瘰疬(淋巴结核)、生创(创伤)、破结聚气(解除气滞)、下淤血(活血化瘀)、除湿痹(祛湿通络)。‘生川泽’则说明了荆芥的生长环境,通常生长在湿润的地方。
一名鼠实,一名姜芥也。这里的‘一名’表明荆芥有多种别称,‘鼠实’和‘姜芥’都是其别称。‘鼠实’可能是因为荆芥的果实形似鼠类之实,而‘姜芥’则可能与荆芥的气味类似姜和芥菜有关。
‘名荆芥,叶似落藜而细,蜀中生啖之。(蜀本注)’ 这句话介绍了荆芥的名称和形态,荆芥的叶子细小,形状类似落藜。‘蜀中生啖之’说明荆芥在蜀地(今四川地区)被食用,这也反映了荆芥在民间的使用历史。
‘《名医》曰:一名姜芥,生汉中。’ 这里引用了《名医别录》中的记载,进一步证实了荆芥的别名为‘姜芥’,并指出其生长在汉中地区,这为荆芥的产地提供了依据。
案陶宏景云:即荆芥也,姜荆声讹耳,先居草部中,令人食之,录在菜部中也。陶宏景在这里解释了‘姜荆’的名称来源,认为‘姜荆’是‘荆芥’的误传。他还提到荆芥最初被收录在《本草经集注》的草部,后来因为人们食用它,所以被移到了菜部。这反映了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识和变化,也说明了荆芥在饮食文化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