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米谷部-粟米-原文
味咸微寒。
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
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大观本草》,作黑字,据《吴普》增)。
<吴普>曰:陈粟,神农黄帝苦无毒,治脾热,渴,粟养肾气(《御览》)。
案《说文》云:粟、嘉谷实也。
孙炎注《尔雅》粢稷云:粟也,今关中人呼小米为粟米,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米谷部-粟米-译文
味道有点咸,稍微有点凉。
主要作用是养护肾脏之气,去除胃和脾中的热气,还能补益元气。陈年的粟米,味道苦,主要用来治疗胃热、消渴和利小便(《大观本草》,以黑字标注,根据《吴普》的记载增加)。
《吴普》说:陈年的粟米,神农和黄帝认为它味道苦但没有毒性,可以治疗脾热、口渴,同时也能养护肾脏之气(《御览》)。
根据《说文》的记载:粟,是好的谷物果实。孙炎在注释《尔雅》中的‘粢稷’时说:粟就是小米,现在关中地区的人把小米叫做粟米,就是这个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米谷部-粟米-注解
味咸微寒:描述食物或药物的口感和性质,味咸指味道咸,微寒指性质偏凉。在中医理论中,这种性质可能与某种药效相关。
主养肾气:主要功效是养护肾脏之气,肾脏在中医理论中与生殖、生长发育等功能相关。
去胃脾中热:能够消除胃和脾中的热气,中医认为胃脾中热可能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益气:具有补气的功效,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免疫力。
陈者:指存放时间较长的食物或药物,这里指的是存放时间较长的粟。
味苦:味道苦,苦味在中医理论中与清热、解毒等功效相关。
主胃热:主要治疗胃中的热病,胃热可能导致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消渴:消除口渴的症状,通常与糖尿病等疾病相关。
利小便:促进小便的排出,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毒素。
《大观本草》:《大观本草》是宋代一部重要的药物学著作,记录了许多药物的性味和功效。
《吴普》:《吴普本草》是古代中国的一部药典,由吴普编撰。
神农黄帝:神农和黄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人物,分别被认为是农业和医药的始祖。
治脾热:治疗脾脏的热病,脾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吸收等功能相关。
渴:口渴的症状,通常与体内水分不足或身体疾病相关。
粟:一种谷物,即小米,古代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嘉谷实也:指粟是好的谷物,即小米。
孙炎:孙炎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学者,注解过《尔雅》。
《尔雅》:《尔雅》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词典,收录了许多动植物的名称和解释。
粢稷:古代对谷物的统称,包括小米、高粱等。
关中:指中国陕西省中部地区,历史上农业发展较早,以种植小麦、粟等谷物闻名。
粟米:小米的别称,指小米这种谷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米谷部-粟米-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大观本草》,首先对粟米的性质进行了描述。‘味咸微寒’一句,是对粟米味道和性质的概括。‘咸’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肾气相关,意味着粟米对肾脏有一定的滋养作用。‘微寒’则表明其性质偏凉,适合用于清热解毒的药方中。
‘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这一句,进一步阐述了粟米的药用价值。‘养肾气’说明粟米对于肾脏的养护有积极作用,‘去胃脾中热’则表明它可以缓解胃脾中的热症,如胃热引起的各种不适。‘益气’则是指粟米能够增强人体的气血,提高免疫力。
‘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这句话,则是对陈年粟米的药用特性的描述。‘陈者’指的是陈年的粟米,其味道‘苦’,这种苦味在中医中通常与清热解毒的功效相关。‘主胃热’意味着陈年粟米对于胃热有显著的缓解作用,‘消渴’则是指它能帮助治疗糖尿病等渴症,‘利小便’则是指它有助于促进排尿,对于一些水肿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吴普》中的记载,提供了更详细的药用信息。‘陈粟,神农黄帝苦无毒,治脾热,渴,粟养肾气’这句话,表明陈年粟米在古代就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脾热、渴症,并且被认为对肾脏有益。这里的‘神农黄帝’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和黄帝,他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医药始祖,这一表述强调了陈年粟米在传统医学中的地位。
‘案《说文》云:粟、嘉谷实也。孙炎注《尔雅》粢稷云:粟也,今关中人呼小米为粟米,是’这一段文字,是对‘粟’这一词汇的源流进行了考证。‘案’字在这里表示引用或说明,《说文》是东汉许慎所著的汉字字典,‘嘉谷实’则是对粟米的正式命名。孙炎是三国时期的学者,他在《尔雅》中对‘粢稷’进行了注释,‘粢’和‘稷’都是古代对谷物的称呼,这里说明了‘粟’就是现在关中地区称呼的小米。这一段文字反映了古人对粮食作物的认识和命名习惯,也体现了古代文化的传承。
总体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详细介绍了粟米的药用价值,还通过引用古代文献,展示了古人对粮食作物的研究和认识,对于研究古代医学和农业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