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米谷部-大豆黄卷-原文
味甘平。
主湿痹,筋挛,膝痛。
生大豆,涂痈肿。
煮汁,饮,杀鬼毒,止痛,赤小豆。
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生平泽。
《吴普》曰:大豆黄卷,神农黄帝雷公无毒,采无时,去面(黑干),得前胡,乌啄,杏子,牡蛎,天雄,鼠屎,共蜜和佳,不欲海藻龙胆,此法,大豆初出黄土芽是也。
生大豆,神农岐伯生熟寒,九月采,杀乌豆毒,并不用元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米谷部-大豆黄卷-译文
味道甘甜平和。
主要治疗湿痹(关节疼痛)、筋挛(肌肉抽搐)、膝痛。新鲜的生大豆可以涂抹在痈肿(脓肿)上。将大豆煮成汁液饮用,可以杀死鬼毒(传说中的一种毒物),缓解疼痛,对赤小豆也有同样的效果。主要治疗水肿和排出痈肿中的脓血。生长在平泽之地。
《吴普》说:大豆黄卷,神农、黄帝、雷公都说它无毒,采集没有特定时间,去除表面的黑干,如果遇到前胡、乌啄、杏子、牡蛎、天雄、鼠屎,与蜜调和是最好的,不希望与海藻、龙胆一起使用。这种方法,指的是大豆刚从黄土中发芽的时候。生大豆,神农和岐伯认为生大豆和熟大豆都有寒性,九月采集,可以消除乌豆的毒性,不需要使用元参(一种中药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米谷部-大豆黄卷-注解
味甘平:指药物的口感和性质,甘味指味道甜美,平指性质平和,不寒不热,适合大多数人使用。
湿痹:中医术语,指因湿邪侵袭而引起的痹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筋挛:指肌肉或肌腱紧张,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常见于中风后遗症或肌肉疾病。
膝痛:指膝盖部位的疼痛,可能是由于关节炎、损伤或其他原因引起。
生大豆:指未经加工的大豆,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
涂痈肿:用生大豆涂抹患处,用于治疗痈肿(皮肤化脓性感染)。
煮汁,饮:将药物煮成汁液后饮用,是古代的一种常见给药方式。
杀鬼毒:指具有解毒作用,可以消除体内因鬼毒(迷信中的邪气)引起的疾病。
止痛:用于缓解疼痛症状。
赤小豆:一种豆类植物,种子可食用,具有利尿、消肿等功效。
下水:中医术语,指治疗水肿、尿少等症状。
排痈肿脓血:指促进痈肿的脓血排出,用于治疗痈肿。
生平泽:指生长在平地湿润的地方。
大豆黄卷:大豆的一种加工品,用于药用。
神农: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被尊为中医药的始祖。
黄帝:古代华夏民族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
雷公:古代传说中的神医,与神农、岐伯并称中医三圣。
无毒:指药物没有毒性,安全无害。
采无时:指采集药物没有特定的时间限制。
去面(黑干):指去除大豆表面的黑色硬皮。
得前胡:与前胡(一种草药)配合使用。
乌啄:指乌鸦的粪便,古代有以鸟粪为药的记载。
杏子:指杏的果实,也可入药。
牡蛎:一种贝类,贝壳和肉可入药,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等功效。
天雄:指附子,一种有毒的药用植物,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等功效。
鼠屎:指老鼠的粪便,古代有以鼠粪为药的记载。
共蜜和佳:与蜜糖混合使用,以增强药效。
不欲海藻龙胆:不建议与海藻和龙胆草同用。
元参:一种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功效。
神农岐伯生熟寒:神农和岐伯对大豆的生熟性质有不同看法,生大豆性寒,熟大豆性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米谷部-大豆黄卷-评注
味甘平:此句描述了大豆的口感和性质。在中医理论中,味甘平意味着大豆具有温和的药性,适合大多数人食用,不会引起不适。
主湿痹,筋挛,膝痛:这里提到了大豆的主治功效,包括治疗湿痹(一种以关节疼痛、肌肉酸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筋挛(肌肉紧张,难以伸展)和膝痛(膝盖部位的疼痛)。这表明大豆具有祛湿、舒筋活络的作用。
生大豆,涂痈肿:生大豆外用可以治疗痈肿,即皮肤或软组织感染引起的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这体现了大豆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的应用。
煮汁,饮,杀鬼毒,止痛,赤小豆:大豆煮汁饮用可以杀鬼毒,即消除体内毒素,同时具有止痛的作用。赤小豆在此处可能指的是红豆,与大豆同用,增强其疗效。
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大豆还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可以治疗水肿、排脓血等症状,体现了大豆在治疗水肿疾病方面的应用。
生平泽:大豆生长在平地湿润的地方,这与其生长环境和药性相符合。
《吴普》曰:大豆黄卷,神农黄帝雷公无毒,采无时,去面(黑干),得前胡,乌啄,杏子,牡蛎,天雄,鼠屎,共蜜和佳,不欲海藻龙胆,此法,大豆初出黄土芽是也:这段话引用了《吴普本草》中的内容,详细描述了大豆的采集、处理和配伍方法。吴普认为大豆无毒,采集无特定时间限制,去除豆皮(黑干),与某些草药(前胡、乌啄、杏子、牡蛎、天雄、鼠屎)共蜜和服效果更佳,而海藻和龙胆则不宜与大豆同用。这反映了古代医家对大豆药性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生大豆,神农岐伯生熟寒,九月采,杀乌豆毒,并不用元参:此句进一步说明了大豆的药性。神农和岐伯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们认为生大豆性质寒凉,九月采集可以消除乌豆的毒性,同时指出元参(一种草药)不适合与大豆同用。这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药物药性和配伍的细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