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禽部-燕屎-原文
味辛平。
主蛊毒鬼注,逐不样邪气,破五癃,利小便。生平谷。
‘《名医》曰:生高山。’
案《说文》云:燕、元鸟也,尔口、布翅枝尾,象形作巢,避戊已,乙元鸟也,齐鲁谓之乙,取其名自呼,象形或作乱。
‘《尔雅》云:燕乱。’
‘《夏小正》云,二月来降,燕乃睇。’
‘《传》云:燕、乙也,九月陟元鸟,蛰,《传》云:元鸟者,燕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禽部-燕屎-译文
味道辛辣,性质平和。
主要治疗蛊毒和鬼注病,驱逐不祥的邪气,能破除五种淋病,有利小便的功效。生长在平缓的山谷中。
《名医》一书中说:生长在高山之上。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燕子,是一种鸟,它的嘴、布满羽毛的翅膀和尾巴,形状像它所筑的巢,它避讳戊己两个时辰,乙是元鸟的别称,在齐鲁地区称之为乙,取其名来呼唤它,形状有时也用来表示混乱。
《尔雅》中说:燕子就是乱。
《夏小正》中说,二月燕子到来,燕子开始筑巢。
《传》中说:燕子就是乙,九月燕子飞往北方,开始冬眠,《传》中说:元鸟就是燕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禽部-燕屎-注解
味辛平:指药物的口感和药性。辛,味道辛辣;平,药性平和,不寒不热。
蛊毒鬼注:蛊,古代传说中的毒虫;毒,有毒之物;鬼注,古代医学用语,指某些疾病被认为是由鬼神附体引起的。
逐不样邪气:逐,驱除;不样邪气,指不吉利的邪气。
破五癃:破,治疗;五癃,指五种小便不畅的病症。
利小便:促进小便顺畅。
生平谷:平,使谷物生长良好;生,生长。
《名医》:指古代医学著作《名医别录》。
生高山:高山出产,可能指药物来源于高山地区。
燕:一种鸟类,即燕子。
元鸟:古代对燕子的别称,认为燕子是吉祥之鸟。
尔口、布翅枝尾:描述燕子的形态,即燕子有喙、展翅和尾巴。
象形作巢:燕子根据自身的形状建造巢穴。
避戊已:古代五行理论中的戊己为土,燕子被认为可以避土之害。
乙元鸟:乙,指天干中的乙,与燕子有关联。
齐鲁谓之乙:齐鲁,指古代的齐国和鲁国,这里指这两个地区的人称燕子为乙。
取其名自呼:人们取燕子的名字来称呼它。
象形或作乱:象形,指根据燕子的形象来书写字;乱,指燕子飞翔时的姿态。
《尔雅》:古代一部综合性词典,收录了许多动植物的名称和解释。
燕乱:《尔雅》中对燕子的记载。
《夏小正》:古代一部关于岁时节令的著作。
二月来降,燕乃睇:二月,燕子开始南飞,这是燕子回归的象征。
《传》:指古代的传记或注释性文献。
燕、乙也:《传》中对燕子和乙的关系的记载。
九月陟元鸟,蛰:九月,燕子南飞,准备过冬,即进入蛰伏状态。
元鸟者,燕也:《传》中进一步确认元鸟即燕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禽部-燕屎-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名医别录》,内容涉及一种名为‘味辛平’的中药材,以及其药性和用途。首先,‘味辛平’中的‘辛’指其味道,中医认为辛味有发散、行气的作用,能够帮助身体驱散寒邪、促进血液循环。‘平’则表明其性质平和,不会过于峻烈,适合多数人使用。
‘主蛊毒鬼注,逐不样邪气’说明此药主要用于治疗蛊毒、鬼注等疾病,这些疾病在古代被认为是由邪气引起的。‘逐’表示驱除,‘不样邪气’指的是不正常的邪气,这里反映了古人对疾病成因的认识,即认为疾病与邪气有关。
‘破五癃,利小便’中的‘五癃’指的是五种不同的癃病,即小便不畅、淋漓不尽等症状。‘利小便’则表明此药有促进排尿的作用,对于治疗小便不利、尿频等症状有良好效果。
‘生平谷’中的‘平’字,可能是指此药对谷物生长有益,或者是用来平定谷物生长过程中的某种病害,体现了古代对农业生产的关注。
《名医》曰:‘生高山’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此药的生长环境,暗示其生长在高山上,这样的环境可能有助于提高其药效。
接下来,‘案《说文》云’表明接下来的内容是根据《说文解字》一书的内容。‘燕、元鸟也’解释了‘燕’字的含义,‘燕’是一种鸟类,古称‘元鸟’。‘尔口、布翅枝尾’是对燕的外形特征的描述,‘象形作巢’则说明其筑巢的行为也是模仿自然界的象形。
‘避戊已,乙元鸟也’中的‘戊已’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五行中的土元素,‘乙’则是指‘燕’的别称。齐鲁地区称‘燕’为‘乙’,可能是由于当地对燕的称呼习惯。
‘取其名自呼,象形或作乱’说明‘燕’的名字是由其形象而来的,同时也可能因为其行为(如筑巢)而被称为‘乱’,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命名方式。
《尔雅》和《夏小正》中的内容是对‘燕’的进一步描述。《尔雅》称‘燕乱’,《夏小正》则记载了燕子在二月来降,燕子筑巢的情景,以及九月燕子迁徙的记录。这些记载不仅是对燕子生活习性的描述,也蕴含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观察。
‘传’云:燕、乙也,九月陟元鸟,蛰,《传》云:元鸟者,燕也’这两句话进一步解释了‘燕’和‘乙’的关系,以及燕子在九月迁徙的习性,即‘蛰’,即燕子在秋季南迁,冬季在南方过冬。这些内容不仅是对鸟类学的研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