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木部-桑根白皮-原文
味甘寒。
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
叶主除寒热出汗。
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阴痈,阴阳寒热,无子。
五木耳名檽,益气不饥,轻身强志。
生山谷。
‘《名医》曰:桑耳一名桑菌,一名木麦,生犍为,六月多雨时采,即暴干。’
案《说文》云:桑,蚕所食叶,木(上卄中而下大),木耳也。蕈,桑(上卄中而下大)。
‘《尔雅》云:桑瓣有葚栀。’
‘舍人云:桑树一半有葚,半无葚,名栀也。’
‘郭璞云:瓣,半也,又女桑,(木夷)桑。’
‘郭璞云: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又(上厌下水)山桑。’
‘郭璞云:似桑材中作弓及草辕,又桑柳槐条。’
‘郭璞云:阿那垂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木部-桑根白皮-译文
味道甜而性寒。
主要用于治疗损伤内部,五劳六极(指多种疾病和疲劳),身体瘦弱,崩漏(指妇女月经不调),脉搏微弱,补充虚弱和增强元气。
桑叶主要用于治疗寒热和出汗。
黑色的桑耳,主要用于治疗妇女的漏下(指月经不正常),赤白带下,血病,症瘕积聚(指腹部肿块),阴部疼痛,阴阳寒热不调,不孕。
五种木耳中的一种叫檽,能益气而不饥饿,使人身体轻盈,增强意志。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记载:桑耳又称桑菌,又称木麦,产于犍为,在六月多雨的时候采摘,然后晒干。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桑,是蚕吃的叶子,形状是木(上面是木字,中间是横,下面是大的部分),木耳也。蕈,是桑(上面是木字,中间是横,下面是大的部分)。
《尔雅》记载:桑树的叶子有葚和栀。
舍人解释说:桑树一半有葚,一半没有葚,名叫栀。
郭璞解释说:葚,是指一半,又称为女桑,即(木字旁边是夷)桑。
郭璞又解释说:现在俗称为桑树小而枝条长的,为女桑树,又称为(上面是厌,下面是水)山桑。
郭璞还解释说:类似桑木中用来做弓和草绳的,又桑柳槐条。
郭璞最后解释说:阿那垂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木部-桑根白皮-注解
味甘寒:味甘指味道甜美,寒则指性质寒凉,通常用于描述药物或食物的性质。
主伤中:主伤中即主要治疗中部(中医认为中部指的是脾胃)的疾病。
五劳六极:五劳指五种劳损,六极指六种极度虚损,均为中医术语,用来描述身体极度虚弱的状态。
羸瘦:羸瘦即身体瘦弱。
崩中:崩中是中医术语,指女性月经不调,经血过多或过少。
脉绝:脉绝指脉搏微弱或无脉,是生命体征减弱的迹象。
补虚益气:补虚益气指补充身体的虚弱和增强体力。
叶主除寒热出汗:叶指桑树的叶子,主除寒热出汗即叶子有治疗寒热和促使出汗的作用。
桑耳黑者:桑耳指桑树的菌类,黑者即黑色的桑耳。
女子漏下:女子漏下指女性月经不正常,出血量多。
赤白汁:赤白汁指颜色分别为红色和白色的液体。
血病:血病指与血液相关的疾病。
症瘕积聚:症瘕积聚指体内形成的肿块或结节。
阴痈:阴痈指发生在身体阴部的疮痈。
阴阳寒热:阴阳寒热指身体阴阳两方面的寒热症状。
无子:无子指女性不孕。
五木耳名檽:五木耳指五种不同的木耳,名檽即这些木耳的名称。
益气不饥,轻身强志:益气不饥指增强体力且不会感到饥饿,轻身强志指身体轻盈且精神饱满。
生山谷:生山谷指这些植物生长在山谷之中。
桑耳一名桑菌,一名木麦:桑耳还有桑菌和木麦这两个名称。
犍为:犍为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
六月多雨时采,即暴干:在六月多雨的时候采摘,然后晒干。
桑,蚕所食叶,木(上卄中而下大),木耳也:桑树是蚕食用的叶子,而木耳则是桑树上的一种菌类。
蕈,桑(上卄中而下大):蕈是一种菌类,与桑树有关。
桑瓣有葚栀:桑树的果实在某些品种上会呈现为葚状,而葚栀则是对这种果实的一种称呼。
舍人云:舍人是对某位古代学者的尊称。
女桑,(木夷)桑:女桑是一种小型的桑树,木夷桑是对女桑的另一种称呼。
似桑材中作弓及草辕,又桑柳槐条:这种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弓和草车辕,同时也用于制作桑、柳、槐树的枝条。
阿那垂条:阿那垂条是对桑树的一种描述,指其枝条柔软下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木部-桑根白皮-评注
味甘寒,这是对桑耳味道和性质的描述。甘味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补益相关,寒性则表示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这一段说明了桑耳的主治功效,包括对中焦虚损、五劳七伤、体弱消瘦、崩漏不止、脉象衰微等症状的补益作用。
叶主除寒热出汗。这里提到桑叶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寒热往来和出汗过多等症。
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阴痈,阴阳寒热,无子。桑耳黑色部分有特定的药用价值,尤其对女性月经不调、带下异常、血病、肿瘤、阴部疼痛、阴阳不调以及不孕症等有治疗作用。
五木耳名檽,益气不饥,轻身强志。檽是一种木耳,具有补气、抗饥饿、轻身健脑的功效。
生山谷。这一句说明檽木耳的生长环境,通常生长在山谷等湿润的环境中。
《名医》曰:桑耳一名桑菌,一名木麦,生犍为,六月多雨时采,即暴干。这里引用了《名医别录》中的记载,介绍了桑耳的别名、产地和采集时间。
案《说文》云:桑,蚕所食叶,木(上卄中而下大),木耳也。蕈,桑(上卄中而下大)。《说文解字》中对桑和木耳的解释,说明桑树是蚕的食物来源,木耳是桑树上的一种真菌。
《尔雅》云:桑瓣有葚栀。舍人云:桑树一半有葚,半无葚,名栀也。郭璞云:瓣,半也,又女桑,(木夷)桑。这里引用了《尔雅》和郭璞的注释,解释了桑树的形态和名称,以及与桑树相关的不同类型。
郭璞云: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又(上厌下水)山桑。郭璞云:似桑材中作弓及草辕,又桑柳槐条。郭璞云:阿那垂条。这些注释进一步描述了桑树的形态和用途,包括制作弓箭和草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