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兽部-鹿茸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兽部-鹿茸-原文

味甘温。

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

角,主恶创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

《名医》曰:茸,四月五月解角时取阴干使时躁,角七月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兽部-鹿茸-译文

味道甜,性质温和。

主要治疗女性月经不调、恶血,以及寒热病、惊痫病,还能补益元气,增强意志,使牙齿保持年轻。

鹿角,主要治疗恶疮、痈肿,驱逐邪恶之气,治疗血液留在阴部的问题。

《名医》一书说:鹿茸,在四月和五月鹿角脱落的时候采集,阴干后使其干燥,七月时采集鹿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兽部-鹿茸-注解

味甘温:指药物的口感和性质,甘味表示药物味道甜美,温性表示药物性质温和,不寒不热,适合调理身体。

主漏下恶血:主,治疗;漏下,指女性月经不正常,出血不止;恶血,指不正常的血液。

寒热:指身体出现冷热交替的症状,即寒热病。

惊痫:惊,指突然的惊恐;痫,指癫痫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益气强志:益,增加;气,指人体的元气;志,指意志,精神。

生齿不老:生齿,指牙齿;不老,指牙齿健康,不会过早脱落。

角:指动物的角,此处可能指鹿角。

主恶创痈肿:主,治疗;恶创,指严重的创伤;痈肿,指疮疖,皮肤肿胀。

逐邪恶气:逐,驱除;邪恶气,指病邪。

留血在阴中:留血,指血液停滞;阴中,指女性生殖器官。

《名医》:指古代医学著作,《名医别录》等。

茸:指鹿茸,即鹿的幼角,具有药用价值。

解角:指鹿角脱落。

阴干:指在阴凉处晾干,以保持药材的药效。

使时躁:使,让;时躁,指在适宜的时候使药材干燥,保持干燥状态。

角七月采:指在七月份采集鹿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兽部-鹿茸-评注

味甘温:这句话描述了茸角的性质,其中‘味甘’表明茸角的味道是甜的,‘温’则说明其性质温和。在中医理论中,甘味通常与补益、调和有关,而温性则表示能够温中散寒,适用于治疗因寒邪引起的疾病。

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这一句列举了茸角的主要功效。‘漏下恶血’指的是女性因气血不足导致的月经不调或出血,‘寒热’可能是指寒热往来,即体温忽高忽低,‘惊痫’是指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益气强志’表示能够增强体质和意志,‘生齿不老’则是指能够保持牙齿健康,延缓衰老。这些功效反映了茸角在中医中被视为一种滋补强壮的药材。

角,主恶创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这里的‘角’指的是茸角的另一个部分,即其尖部。‘主恶创痈肿’说明茸角尖部可以治疗恶疮、痈肿等外科疾病,‘逐邪恶气’可能是指能够驱除体内的邪气,‘留血在阴中’则是指能够帮助女性调节月经,防止血瘀。

《名医》曰:茸,四月五月解角时取阴干使时躁,角七月采:这句话出自古代医书《名医别录》,描述了茸角的采集和处理方法。‘解角’指的是茸角自然脱落的时间,‘阴干’是指将茸角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以保持其药效,‘使时躁’则是指晾干时需要保持干燥,防止发霉。‘角七月采’说明在七月份采集茸角尖部,可能是因为此时茸角的药效最为充沛。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详细介绍了茸角的性质、功效以及采集方法,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茸角药用价值的认识和利用。通过对茸角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医对药物性质、功效和采集方法的重视,以及中医治疗疾病的理论体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兽部-鹿茸》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8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