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道家的哲学体系。庄子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文风著称,其著作充满了寓言故事和哲学思辨。
年代: 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庄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现存《庄子》共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和杂篇则可能由庄子的弟子或后学整理和补充。
内容简要:《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共33篇。该书以寓言、对话等形式阐述道家思想,核心主张“无为”、“逍遥”,强调顺应自然、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庄子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摆脱物欲束缚,达到心灵的超脱。《庄子》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也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杂篇-说剑-原文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 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 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
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持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杂篇-说剑-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剑士们聚集在他的门前,有三千多人,日夜在他面前比剑,每年死伤的有百余人,但他依然乐此不疲。这样过了三年,国家逐渐衰败。诸侯们开始谋划对付赵国。
太子悝对此感到忧虑,召集左右的人说:“谁能说服大王停止剑士的活动,我就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应该能做到。”
太子于是派人带着千金去献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和使者一起前往,见到太子说:“太子有什么要教导我的,赐我千金?”太子说:“听说先生明圣,谨奉千金以表达敬意,先生不接受,我还有什么敢说的呢。”
庄子说:“听说太子想用我,是想断绝大王的喜好。如果我上去说服大王却违背了大王的心意,下面又不符合太子的期望,那我就会受到刑罚而死,我还要这些金子做什么呢?如果我能上去说服大王,下面又符合太子的期望,那赵国还有什么得不到的呢!”
太子说:“是的,我父王所见的,只有剑士。”庄子说:“好的,我擅长剑术。”
太子说:“但我父王所见的剑士,都是蓬头垢面,头发散乱,戴着垂冠,系着粗大的缨带,穿着短后衣,瞪着眼睛说话困难,父王却很喜欢他们。现在先生一定要穿着儒服去见父王,事情一定会很糟糕。”庄子说:“请为我准备剑士的服装。”准备了三天,庄子才去见太子。
太子于是带他去见赵王,赵王拔出白刃握在手中。
庄子进入殿门时不快步走,见到赵王也不下拜。赵王说:“你想用什么来教导我,让太子先来?”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术,所以以剑术来见大王。”
赵王说:“你的剑术能有什么威力?”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能杀一人,千里之外无人能挡。”赵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
庄子说:“剑术的精髓在于示敌以虚,开敌以利,后发制人,先发制敌。希望能试一下。”赵王说:“先生休息一下,先住在舍馆,等我安排比试。”
赵王于是让剑士们比试了七天,死了六十多人,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捧着剑站在殿下,然后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试让剑士们比试剑术。”庄子说:“我期待已久!”
赵王说:“先生所用的剑,长短如何?”庄子说:“我用的剑都可以。不过我有三种剑,只供大王使用,请让我先说明再试。”
赵王说:“愿闻其详。”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庶人之剑。”
赵王说:“天子之剑是什么样的?”庄子说:“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剑锋,以齐岱为剑刃;以晋卫为剑脊,以周宋为剑镡,以韩魏为剑夹;包裹着四夷,环绕着四时;环绕着渤海,系着常山;以五行为制,以刑德为论;以阴阳为开,以春夏为持,以秋冬为行。此剑直刺无前,举起无上,按下无下,运转无旁。上能决断浮云,下能断绝地纪。此剑一旦使用,能匡正诸侯,天下归服。这就是天子之剑。”
赵王茫然自失,说:“诸侯之剑是什么样的?”庄子说:“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为剑锋,以清廉之士为剑刃,以贤良之士为剑脊,以忠圣之士为剑镡,以豪杰之士为剑夹。此剑直刺亦无前,举起亦无上,按下亦无下,运转亦无旁。上效法圆天以顺应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顺应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定四方。此剑一旦使用,如雷霆之震,四境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这就是诸侯之剑。”
赵王说:“庶人之剑是什么样的?”庄子说:“庶人之剑,蓬头垢面,头发散乱,戴着垂冠,系着粗大的缨带,穿着短后衣,瞪着眼睛说话困难。他们在前面比剑,上斩颈领,下决肝肺。这种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绝,对国家毫无用处。如今大王拥有天子之位,却喜欢庶人之剑,我私下为大王感到不值。”
赵王于是牵着庄子的手走上殿,宰人端上食物,赵王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请安坐定气,剑术的事情已经奏完了!”于是赵文王三个月不出宫,剑士们都在他们的住处自杀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杂篇-说剑-注解
赵文王: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以喜好剑术著称。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
太子悝:赵文王的太子,对赵文王沉迷剑术导致国家衰败感到忧虑。
千金:古代货币单位,形容极高的赏赐。
剑士:擅长剑术的武士,赵文王喜好剑术,因此聚集了大量剑士。
天子剑:庄子所描述的象征天子权威的剑,具有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
诸侯剑:庄子所描述的象征诸侯权力的剑,具有治理国家的象征意义。
庶人剑:庄子所描述的普通剑士使用的剑,象征无意义的争斗和暴力。
蓬头突鬓:形容剑士的外貌,头发散乱,鬓角突出,象征粗野的形象。
瞋目而语难:形容剑士愤怒的表情和难以沟通的状态,象征暴力和无意义的争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杂篇-说剑-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庄子·说剑》,通过庄子与赵文王的对话,展现了庄子对剑术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权力、治国之道的深刻思考。庄子通过‘天子剑’、‘诸侯剑’和‘庶人剑’的比喻,揭示了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以及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
首先,庄子通过‘天子剑’的比喻,强调了天子的权威与责任。天子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象征着天子应当以天下为己任,包罗万象,统领四方。天子剑的象征意义在于其至高无上的权威,能够匡正诸侯,使天下臣服。庄子通过这一比喻,暗示赵文王应当以天下为己任,而非沉迷于无意义的剑术争斗。
其次,庄子通过‘诸侯剑’的比喻,阐述了诸侯的权力与责任。诸侯剑以知勇士为锋,清廉士为锷,贤良士为脊,忠圣士为镡,豪桀士为夹,象征着诸侯应当以贤能之士为依托,治理国家,顺应天时地利,安抚民心。诸侯剑的象征意义在于其治理国家的功能,能够使四方宾服,听从君命。庄子通过这一比喻,进一步劝诫赵文王应当以治国安民为重,而非沉迷于剑术的暴力。
最后,庄子通过‘庶人剑’的比喻,揭示了无意义的争斗与暴力。庶人剑以蓬头突鬓、瞋目而语难的剑士为象征,其行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绝,便无益于国事。庄子通过这一比喻,直指赵文王沉迷剑术的荒谬,暗示其行为不仅无益于国家,反而会导致国家的衰败。
庄子的这段论述,不仅展现了他对剑术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他对治国之道的独到见解。他通过剑的比喻,揭示了权力的本质与责任,强调了治国安民的重要性。同时,庄子也通过这一故事,表达了他对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的坚持。赵文王最终被庄子的言辞所打动,停止了对剑术的沉迷,剑士们也纷纷服毙,象征着庄子思想的胜利。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话,展现了庄子的智慧与辩才。庄子以剑为喻,层层递进,既揭示了赵文王的错误,又提出了治国安民的正确方向。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体现了庄子作为道家思想家的深刻洞察力。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剑术的崇拜与沉迷。庄子通过这一故事,批判了无意义的暴力与争斗,强调了治国安民的重要性,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