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马陆-原文
味辛温。
主腹中大坚症,破积聚,息肉,恶创,白秃。一名百足。生川谷。
“《吴普》曰:一名马轴,(《御览》).”
“《名医》曰:一名马轴,生元菟。”
案《说文》云:蠲,马蠲也,从虫皿,益声,勹象形。
明堂月令曰:腐草为蠲。
“《广雅》云,蛆蟝,马,马蚿也,又马践,蛆也。”
“《尔雅》云:蛝,马践。郭璞云:马蠲匀,俗呼马蟝,《淮南子》时则训云:季夏之月,腐草化为蚈.”
“高诱云:蚈,马蚈也,幽冀谓之秦渠,又蚈论训云:蚈足众,而走不若蛇,又兵略训云:若蚈之足.”
“高诱云:蠸,马蚿也,方言云,马蚿,北燕谓之蛆渠,其大者谓之马蚰.”
“《博物志》云:马蚿,一名百足,中断成两段,名行而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马陆-译文
味道辛辣,性质温和。
主要用于治疗腹部中的坚硬肿块,破除积聚,治疗息肉,恶疮,以及白秃病。另一种名称叫百足。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另一种名称叫马轴。(《御览》)。
《名医》说:另一种名称叫马轴,生长在元菟。
根据《说文》记载:蠲,是马蠲,由虫和皿组成,益为声,勹为象形。明堂月令说:腐草可以化为蠲。《广雅》说,蛆蟝,是马,马蚿也,又称为马践,蛆也。《尔雅》说:蛝,是马践。郭璞注释说:马蠲匀,俗称为马蟝,《淮南子》时则训说:季夏之月,腐草化为蚈。高诱注释说:蚈,是马蚈也,在幽冀地区称为秦渠,又有蚈论训说:蚈足众多,但行走不如蛇,又有兵略训说:若蚈之足。高诱注释说:蠸,是马蚿也,方言中说,马蚿,在北燕称为蛆渠,大的叫马蚰。
《博物志》说:马蚿,另一种名称叫百足,如果中间断裂成两段,就分别行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马陆-注解
味辛温:味辛,指味道辛辣;温,指性质温和。在中医理论中,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温性则有助于驱寒、温中。
主腹中大坚症:主,治疗;腹中,指腹部;大坚症,指腹部硬块或肿块。
破积聚:破,指消除;积聚,指体内积累的病理性物质,如肿瘤、囊肿等。
息肉:指体内组织过度生长形成的良性肿瘤。
恶创:恶,指严重;创,指伤口,这里指严重的伤口。
白秃:白秃,指头发脱落,可能是由于疾病或营养不良引起的。
一名百足:一名,即另一个名字;百足,指有众多脚的生物,这里可能是指某种多足动物。
生川谷:生,指生长;川谷,指河流山谷,这里指这种生物生长的环境。
马轴:马轴,可能是指某种与马相关的物品或生物,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
元菟:元,指最初;菟,指兔子,这里可能是指某种与兔子相关的生物。
蠲:蠲,指清除、消除,这里可能是指某种具有消除病痛作用的药物。
虫皿:虫,指昆虫;皿,指器皿,这里可能是指某种昆虫的形态。
益声:益,指增加;声,指声音,这里可能是指某种声音或象征意义。
勹象形:勹,指雕刻;象形,指模仿自然形态。
明堂月令:明堂,指古代帝王祭祀的地方;月令,指古代根据月亮运行制定的历法。
腐草为蠲:腐草,指腐烂的草;蠲,指清除、消除,这里指腐烂的草具有消除病痛的作用。
广雅:广雅,指古代的一部词典。
蛆蟝:蛆,指虫子的幼虫;蟝,指某种昆虫。
马蚿:马蚿,指一种多足的昆虫,可能是指马蠲的另一种称呼。
郭璞:郭璞,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注释家。
淮南子:淮南子,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
季夏之月:季夏,指夏季的最后一个月;月,指月份。
腐草化为蚈:腐草,指腐烂的草;化为,指变成;蚈,指马蚿,一种昆虫。
高诱:高诱,东汉时期的文学家、注释家。
秦渠:秦渠,指古代的一种称呼。
蚈论训:蚈,指马蚿;论训,指对某种事物的论述。
兵略训:兵略,指军事策略;训,指论述。
蠸:蠸,指另一种昆虫,可能是指马蚿的另一种称呼。
方言:方言,指不同地区的方言。
蛆渠:蛆,指虫子的幼虫;渠,指小河,这里可能是指某种昆虫的另一种称呼。
马蚰:马蚰,指某种昆虫,可能是指马蚿的另一种称呼。
博物志:博物志,古代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马陆-评注
味辛温,此句描述了该古文所述药物的口感和性质。‘味辛’表明其味道辛辣,‘温’则说明其性质温和。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味和性是决定其功效的关键因素,辛味通常具有行气、散结的作用,而温性则能温中散寒,适用于治疗寒凝血瘀之症。
主腹中大坚症,破积聚,息肉,恶创,白秃。一名百足。生川谷。此段详细介绍了该药物的主治疾病和生长环境。‘主腹中大坚症’指其能治疗腹部硬结、积聚等症,‘破积聚’和‘息肉’则进一步说明了其消散肿块、息肉的功效。‘恶创’和‘白秃’则表明其对于创伤愈合和皮肤病有治疗作用。‘一名百足’是对该药物的别称,‘生川谷’则说明了其生长于川谷之间,即山谷地带,暗示了其生长环境的特点。
《吴普》曰:一名马轴,(《御览》)。《名医》曰:一名马轴,生元菟。这两句引用了古代医书《吴普本草》和《名医别录》中的记载,说明该药物还有‘马轴’这一别称,并指出其生长于元菟之地,元菟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地域或植物。
案《说文》云:蠲,马蠲也,从虫皿,益声,勹象形。此句引用了《说文解字》中对‘蠲’字的解释,‘蠲’字从虫、皿、益声,形似虫子进入器皿中,益声可能是指其具有增益、强壮的作用。‘马蠲’则是对‘蠲’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其与马有关。
明堂月令曰:腐草为蠲。《广雅》云,蛆蟝,马,马蚿也,又马践,蛆也。《尔雅》云:蛝,马践。郭璞云:马蠲匀,俗呼马蟝,《淮南子》时则训云:季夏之月,腐草化为蚈.高诱云:蚈,马蚈也,幽冀谓之秦渠,又蚈论训云:蚈足众,而走不若蛇,又兵略训云:若蚈之足。高诱云:蠸,马蚿也,方言云,马蚿,北燕谓之蛆渠,其大者谓之马蚰。《博物志》云:马蚿,一名百足,中断成两段,名行而去。这一段引用了多部古代文献,对‘蠲’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阐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其形态、生态和地域分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同时,这些文献的引用也增加了文章的学术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