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马刀-原文
味辛微寒(《御览》有补中二字,《大观本》,黑字)。
主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杀禽兽贼鼠。
生池泽。
“《吴普》曰:马刀,一名齐蛤,神农岐伯桐君咸有毒,扁鹊小寒大毒,生池泽江海,采无时也(《御览》)。”
“《名医》曰:一名马蛤,生江湖及东海,采无时。”
案《范子计然》云:马刀出河东,蓺文类聚引本经云:文蛤表有文,又曰马刀,一曰名蛤,则,岂古本与文蛤为一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马刀-译文
味道辛辣,性质轻微寒冷(《御览》中提到有‘补中’二字,《大观本》中用黑字标注)。主要用于治疗女性白带和月经不调,以及寒热症状,可以治疗结石淋病,还能杀死禽兽和害鼠。生长在池塘和湖泊中。
《吴普》说:马刀,又称齐蛤,神农、岐伯、桐君都认为它有毒,扁鹊认为它有小毒到大毒,生长在池塘、湖泊、江海中,采集它没有固定的时节(《御览》)。
《名医》说:又称马蛤,生长在江湖和东海,采集它也没有固定的时节。
根据《范子计然》的说法:马刀产自河东,在《艺文类聚》引用的《本经》中说:文蛤表面有花纹,又称马刀,又一说名叫蛤,那么,难道古本中的文蛤和马刀是同一种东西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马刀-注解
味辛微寒:味辛,指药物的味道带有辛辣感,微寒则表示药物的性味偏凉。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性味是决定其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补中:补中,指药物有补益中焦脾胃的作用,中焦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补中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消化功能。
大观本:大观本,指《大观本草》,是宋代的一部重要本草著作,由唐慎微编纂。
黑字:黑字,指书籍中用黑色字体标注的内容,通常表示重要或特殊。
漏下赤白:漏下,指女性月经不正常,月经量多或量少,颜色异常。赤白,指月经出血的颜色。
寒热:寒热,指身体出现冷热交替的症状,常见于感冒或某些传染性疾病。
破石淋:破石淋,指治疗淋病,淋病是一种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杀禽兽贼鼠:杀禽兽贼鼠,指药物有杀灭禽兽和害鼠的作用,可能指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
生池泽:生池泽,指药物生长在池塘或沼泽等水域。
马刀:马刀,一种药物名称,此处可能指文蛤或马蛤。
齐蛤:齐蛤,一种药物名称,与马刀可能为同一药物的不同名称。
神农:神农,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被尊称为“药王”。
岐伯: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黄帝合著《黄帝内经》。
桐君:桐君,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著有《桐君录》。
扁鹊: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被誉为“神医”。
小寒大毒:小寒大毒,指药物的毒性,小寒表示毒性较小,大毒表示毒性较大。
江海:江海,指大江和大海,此处可能指药物生长的环境。
采无时也:采无时也,指药物可以随时采摘,没有固定的采摘时间。
范子计然:范子计然,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著有《范子计然》。
河东: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区。
蓺文类聚:蓺文类聚,指《艺文类聚》,是唐代的一部类书。
本经:本经,指《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
文蛤:文蛤,一种贝类,可能是指某种药物或药材。
蛤:蛤,指蛤蜊,一种贝类,此处可能指某种药物或药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马刀-评注
味辛微寒,这是对马刀药性的简要描述。在中医理论中,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而微寒则表示其性质偏凉,有清热解毒的效果。这样的药性组合适合治疗因热毒引起的病症。
《御览》中提到‘有补中二字,《大观本》,黑字’,这表明在古代文献中,马刀被认为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且在《大观本》中被特别标注,强调了其重要性。
‘主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杀禽兽贼鼠’这一句详细说明了马刀的主治功能。漏下赤白指的是妇女月经不调,寒热则可能指寒热往来之症,破石淋指的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而杀禽兽贼鼠则表明其具有一定的驱虫作用。
‘生池泽’表明马刀生长在池沼湖泊等地,这是其自然生长的环境,也是其采集的重要场所。
《吴普》所述‘马刀,一名齐蛤,神农岐伯桐君咸有毒,扁鹊小寒大毒’揭示了马刀的毒性问题。神农、岐伯、桐君是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们的评价表明马刀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扁鹊的评价则表明其毒性较小。
‘生池泽江海,采无时也’进一步说明了马刀的生长环境以及采集的时机不受限制,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药物生长习性的深入了解。
《名医》对马刀的描述与《吴普》相似,但将马刀别名为‘马蛤’,这可能是对同一药物的不同称呼。
‘案《范子计然》云’引述了《范子计然》中的记载,提出了马刀与文蛤可能为同一药物的观点。‘文蛤表有文,又曰马刀,一曰名蛤’表明文蛤与马刀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因此推测它们可能是同一种药物。‘则,岂古本与文蛤为一邪’则是对这一推测的进一步探讨,表达了作者对古文献记载的怀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