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蝼蛄-原文
味咸寒。
主产难,出肉中刺(《御览》作刺在肉中),溃痈肿,下哽噎(《御览》作咽),解毒,除恶创。
一名蟪蛄(《御览》作蟪蛄),一名天蝼,一名(榖禾易为上丿下虫)。
夜出者良,生平泽。
‘《名医》曰:生东城,夏至取,暴干。’
案《说文》云:蠹,蝼蛄也,蝼,蝼蛄也,姑,蝼蛄也。
‘《广雅》云:炙鼠,津姑,蝼蜮,蟓蛉,蛞蝼,蝼蛄也,《夏小正》云:三月(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则鸣,(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天蝼也,《尔雅》云:(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天蝼,郭璞云:蝼蛄也。《淮南子》时则训云:孟夏之月,蝼蝈鸣,高诱云:蝼,蝼姑也,方言云:蛄诣,谓之杜格,蝼蛞,谓之蝼蜂,或谓之蟓蛉,南楚谓之杜狗,或谓之(虫昏)蝼。陆玑诗疏云:本草又谓蝼蛄为石鼠,今无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蝼蛄-译文
味道咸而寒。
主要产于困难的地区,从肉中可以找到它的刺(《御览》记载刺在肉中),可以用来治疗痈肿,缓解哽咽(《御览》记载为咽),具有解毒和消除恶创的功效。也被称为蟪蛄(《御览》作蟪蛄),还有天蝼、(榖禾易为上丿下虫)等名称。夜晚出来的蝼蛄质量较好,生活在平地和水泽中。
《名医》记载:生长在东城,夏至时采摘,晒干。
根据《说文》的说法:蠹,是蝼蛄,蝼,也是蝼蛄,姑,也是蝼蛄。《广雅》记载:炙鼠,津姑,蝼蜮,蟓蛉,蛞蝼,都是蝼蛄,《夏小正》记载:三月(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则鸣,(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天蝼也,《尔雅》记载:(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天蝼,郭璞注释为蝼蛄。《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夏之月,蝼蝈鸣,高诱注释为蝼,蝼姑也,方言记载:蛄诣,称为杜格,蝼蛞,称为蝼蜂,或者称为蟓蛉,南楚称为杜狗,或者称为(虫昏)蝼。陆玑诗疏记载:本草又称蝼蛄为石鼠,但现在没有相关的文献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蝼蛄-注解
味咸寒:指蝼蛄的味道和性质,咸寒意味着其味咸且性质寒凉。
主产难:指蝼蛄的产地不易找到。
出肉中刺:指蝼蛄在肉中产生的刺,可能是指其体内某些部位。
溃痈肿:指治疗痈肿,即化脓的疮肿。
下哽噎:指治疗哽噎,即喉咙中感觉有异物,难以吞咽。
解毒:指有解毒的功效。
除恶创:指有治疗恶疮和创伤的作用。
一名蟪蛄:蝼蛄的别称之一。
一名天蝼:蝼蛄的别称之二。
一名(榖禾易为上丿下虫):蝼蛄的别称之三,这里的(榖禾易为上丿下虫)是蝼蛄的古字。
夜出者良:指夜晚活动的蝼蛄质量较好。
生平泽:指蝼蛄生活在平地和水泽地区。
《名医》:指古代医书《名医别录》。
生东城:指蝼蛄生长在东城地区。
夏至取:指在夏至这一天采集蝼蛄。
暴干:指将采集到的蝼蛄晒干。
《说文》:指古代汉字字典《说文解字》。
蠹:指蝼蛄。
蝼:指蝼蛄。
姑:指蝼蛄。
《广雅》:指古代词典《广雅》。
炙鼠:指用火烤熟的鼠肉。
津姑:指蝼蛄。
蝼蜮:指蝼蛄。
蟓蛉:指蝼蛄。
蛞蝼:指蝼蛄。
《夏小正》:指古代历书《夏小正》。
《尔雅》:指古代词典《尔雅》。
郭璞:指古代学者郭璞。
《淮南子》:指古代哲学著作《淮南子》。
高诱:指古代学者高诱。
方言:指古代地理词典《方言》。
陆玑诗疏:指古代学者陆玑所著的《诗疏》。
本草:指古代药物学著作《本草》。
石鼠:指蝼蛄的别称之一,但陆玑认为没有文献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蝼蛄-评注
味咸寒,此句描述了蝼蛄的药性,咸寒之味,意味着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在中医理论中,咸味能软坚散结,寒性则能清热解毒,因此蝼蛄被用来治疗痈肿、哽噎等症。
主产难,出肉中刺,此句说明蝼蛄的产地较为偏远,且其肉中带有刺,这可能与蝼蛄的生活习性有关,它们生活在土壤中,肉质较为粗糙。
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创,这四句进一步阐述了蝼蛄的药用价值,其能溃散痈肿,消除哽噎,解毒,以及治疗恶创,体现了蝼蛄在民间医药中的重要地位。
一名蟪蛄,一名天蝼,一名(榖禾易为上丿下虫),这里列举了蝼蛄的几个别称,这些别称反映了蝼蛄在古代的不同称呼,也体现了古人对蝼蛄的熟悉程度。
夜出者良,生平泽,此句描述了蝼蛄的生活习性,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生活在平泽之地,这也为后人寻找蝼蛄提供了线索。
《名医》曰:生东城,夏至取,暴干,这里引用了《名医》的记载,说明蝼蛄的采集时间和方法,即在夏至时节采集,并将其晒干保存。
案《说文》云:蠹,蝼蛄也,蝼,蝼蛄也,姑,蝼蛄也,这里引用了《说文解字》的解释,明确了蝼蛄的名称和分类。
《广雅》云:炙鼠,津姑,蝼蜮,蟓蛉,蛞蝼,蝼蛄也,这里引用了《广雅》中的记载,进一步丰富了蝼蛄的别称。
《夏小正》云:(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则鸣,(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天蝼也,这里引用了《夏小正》的记载,说明蝼蛄在夏天的鸣叫现象。
《尔雅》云:(榖禾易为上丿下虫),天蝼,郭璞云:蝼蛄也,这里引用了《尔雅》的记载,并附上郭璞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蝼蛄的身份。
《淮南子》时则训云:孟夏之月,蝼蝈鸣,高诱云:蝼,蝼姑也,这里引用了《淮南子》的记载,说明了蝼蛄在夏天的鸣叫现象,并附上高诱的解释。
方言云:蛄诣,谓之杜格,蝼蛞,谓之蝼蜂,或谓之蟓蛉,南楚谓之杜狗,或谓之(虫昏)蝼,这里引用了方言的记载,说明了蝼蛄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称呼。
陆玑诗疏云:本草又谓蝼蛄为石鼠,今无文,这里引用了陆玑的诗疏,说明在《本草》中,蝼蛄曾被称作石鼠,但现在的文献中已经找不到相关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