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蜈蚣-原文
味辛温。
主鬼注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虐,去三虫(《御览》引云:一名至掌,《大观本》在水蛭下)。
生川谷。
《名医》曰:生大吴江南,赤头足者良。
案《广雅》云:蝍蛆,吴公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蜈蚣-译文
味道辛辣而温和。
主要用来驱除鬼怪和毒虫,可以食用来对抗蛇虫鱼类的毒液,能够杀死鬼怪和妖怪,具有温热和驱寒的作用,可以驱除体内的寄生虫。(《御览》引用说:又名至掌,《大观本》中记载在水蛭之下)。生长在河流山谷中。
《名医》中说:生长在长江以南的大吴地,红色的头部和脚的是好药。
根据《广雅》记载:蝍蛆,又称吴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蜈蚣-注解
味辛温:味辛,指味道辛辣;温,指性质温和。这里描述的是某种草药的味道和性质。
鬼注蛊毒:鬼注,古代传说中的鬼神附体或诅咒;蛊毒,古代传说中的由邪恶力量或巫术制造的毒物。这里指的是这种草药可以驱除鬼神附体和蛊毒。
啖诸蛇虫鱼毒:啖,吃;诸,众多;蛇虫鱼毒,指各种蛇、虫、鱼类的毒物。这里指的是这种草药可以食用,用于解毒。
杀鬼物老精:杀,驱除;鬼物,鬼魂;老精,古代传说中的老妖精。这里指的是这种草药可以驱除鬼魂和老妖精。
温虐:温,温暖;虐,痛苦。这里可能指的是这种草药能够温暖身体,缓解痛苦。
去三虫:去,去除;三虫,指人体内的寄生虫。这里指的是这种草药可以去除人体内的寄生虫。
《御览》引云:《御览》,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类书,这里指的是《御览》中引用的内容。
一名至掌,《大观本》在水蛭下:一名至掌,指这种草药的别名叫至掌;大观本,指《大观本草》,古代医药著作;水蛭,一种吸血水生动物。这里指的是至掌这种草药在《大观本草》中的位置。
生川谷:生,生长;川谷,山谷。这里指的是这种草药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曰:《名医》,古代医学著作,这里指的是《名医》中的记载。
生大吴江南,赤头足者良:生大吴江南,生长在大吴江南地区;赤头足,指草药的特征;良,好的。这里指的是这种草药在大吴江南地区生长,具有赤头足特征的为良品。
案《广雅》云:案,按照;云,说。这里指的是按照《广雅》中的记载。
蝍蛆,吴公也:蝍蛆,一种昆虫;吴公,古代对蝍蛆的别称。这里指的是蝍蛆就是吴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蜈蚣-评注
味辛温:此句描述了古文中的药材特性,‘辛’指味道辛辣,‘温’指性质温和。在中医理论中,辛味药材多用于发散、行气,而温性药材则常用于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治疗作用。
主鬼注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虐,去三虫:此句列举了该药材的主要功效。‘主鬼注蛊毒’表明该药材有驱除鬼魅和化解蛊毒的作用;‘啖诸蛇虫鱼毒’则说明其能解各种毒虫、毒鱼的毒性;‘杀鬼物老精’进一步强调了其驱邪的作用;‘温虐’可能指的是既能温中又能驱寒;‘去三虫’指的是驱除人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蛲虫等。
《御览》引云:一名至掌,《大观本》在水蛭下:这里引用了《御览》和《大观本》两部古籍,说明了该药材的别称和位置。《御览》是唐代官修的一部类书,收录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而《大观本》则是明代的一部医学著作,其中收录了大量的药材信息。‘一名至掌’意味着该药材在《御览》中有一个专门的条目,而‘在水蛭下’则表明它在《大观本》中的位置。
生川谷:这句话描述了该药材的生长环境,‘生’意为生长,‘川谷’指河流山谷,表明该药材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名医》曰:生大吴江南,赤头足者良:《名医》可能指的是古代医学著作,这里引用了其内容。‘生大吴江南’说明该药材主要生长在江南地区,‘赤头足者良’则是对药材品质的描述,认为红色的头部和足部的药材质量较好。
案《广雅》云:蝍蛆,吴公也:这里的‘案’是引用的意思,‘《广雅》’是古代的一部词典,‘蝍蛆’是其中记载的一种昆虫,‘吴公’是对这种昆虫的别称。这句话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该药材来源和名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