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虾蟆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虾蟆-原文

味辛寒。

主邪气,破症坚,血痈肿,阴创。服之不患热病。生池泽。

<名医>曰:一名蟾蜍,一名,一名去甫,一名苦,生江湖,五月五日,取,阴干,东行者良。

案《说文》云:虾,虾蟆也,蟆,虾蟆也,鼋,虾蟆也,,詹诸也,其鸣詹诸,其皮蠢蠢,其行,或作,,詹诸也。夏水正《传》云:域也者,长股也,或曰屈造之属也。诗曰:得比,言其行电电,鼋,詹诸,以鸣者,《广雅》云:苦胡,虾蟆也。《尔雅》云:鼋蟾诸,郭璞云:似虾蟆,居陆地,淮南谓之去蚊,又蝗。郭璞云:蛙类。

<周礼>云:蝈氏。郑司农云:蝈,读为蜮,蜮,虾蟆也,元谓蝈,今御所食蛙也。月今云:仲夏之月,反舌无声。蔡邕云:今谓之虾蟆。薛君韩诗注云:戚施蟾蜍。

高诱注南子云:蟾蠩也,又蝈,虾蟆也,又蟾蜍,虾蟆,又鼓造,一曰虾蟆,《抱朴子》内篇云:或问魏武帝曾收左元放而桎梏之,而得自然解脱。以何法乎。

<抱朴子>曰:以自解去父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虾蟆-译文

味道辛辣且寒冷。

主要治疗邪气,破除症结,治疗血瘀、痈肿和阴部创伤。服用后不会患热病。生长在池塘和沼泽中。

《名医》说:这种药又名蟾蜍,还有其他名称,如去甫、苦,生长在江湖之中,每年的五月五日采集,阴干后,东方的更好。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虾,即虾蟆,蟆也是虾蟆,鼋也是虾蟆,是詹诸的别称,它叫詹诸,它的皮毛粗糙,行动敏捷,有时也写作‘詹诸’。夏水正《传》说:域,即长腿的动物,也有人说是屈造之属。诗中说:得比,言其行动如闪电,鼋,即詹诸,以鸣叫的,《广雅》说:苦胡,即虾蟆。《尔雅》说:鼋蟾诸,郭璞说:像虾蟆,生活在陆地上,淮南人称它为去蚊,又是蝗虫。郭璞又说:蛙类。

《周礼》中提到:蝈氏。郑司农说:蝈,读作蜮,蜮,即虾蟆,古时候称为蝈,现在指的是御用食物中的蛙。月今说:仲夏之月,反舌无声。蔡邕说:现在称为虾蟆。薛君韩诗注说:戚施蟾蜍。

高诱注南子说:蟾蠩也,又蝈,虾蟆也,又蟾蜍,虾蟆,又鼓造,一曰虾蟆,《抱朴子》内篇说:有人问魏武帝曹操曾经收捕左元放并将其拘禁,却能够自然解脱。问他是用什么方法。

《抱朴子》说:用自身解去父亲的血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虾蟆-注解

味辛寒:味辛寒是指蟾蜍的药性,辛表示其味道辛辣,寒表示其性质寒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主邪气:主邪气指的是蟾蜍具有驱除邪气的功效。

破症坚:破症坚表示蟾蜍可以用来治疗坚硬的病症,如肿瘤等。

血痈肿:血痈肿指的是由血液引起的痈肿,蟾蜍可以用来治疗。

阴创:阴创是指私密部位的创伤,蟾蜍可用于治疗。

服之不患热病:服之不患热病表示服用蟾蜍后不会患热病。

生池泽:生池泽指蟾蜍生活在池塘和沼泽地。

蟾蜍:蟾蜍是一种两栖动物,学名为Bufo bufo,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蟾蜍常被用作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去甫:去甫可能是指蟾蜍的别称或某种处理方式。

苦:苦可能是指蟾蜍的味道或其性质。

江湖:江湖指江河湖海,泛指水域。

阴干:阴干是指将蟾蜍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以保存其药性。

东行者良:东行者良可能是指东方向的人使用蟾蜍效果较好。

虾:虾在古文中有时也指蟾蜍。

鼋:鼋,古文中指蟾蜍。

詹诸:詹诸是蟾蜍的别称之一。

苦胡:苦胡是蟾蜍的别称。

去蚊:去蚊可能是指蟾蜍能够驱蚊。

蛙类:蛙类是指与蟾蜍同属的蛙类动物。

蝈:蝈在古文中有时也指蟾蜍。

蜮:蜮,古文中指蟾蜍。

仲夏之月:仲夏之月是指农历五月份,夏季之中。

反舌无声:反舌无声是指某些鸟类在夏季不再鸣叫。

虾蟆:虾蟆是蟾蜍的别称。

鼓造:鼓造可能是指某种制作或处理蟾蜍的方法。

左元放:左元放是魏武帝曹操手下的一位将领。

自然解脱:自然解脱可能是指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或方法。

父血:父血可能是指某种与父亲有关的血液问题,这里可能是指某种象征意义或比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虾蟆-评注

味辛寒,此句点明了蟾蜍的药性,辛味能散寒,寒性则能清热解毒,这种性质在中医药理论中是常见的。蟾蜍的药性辛寒,意味着它能够驱散邪气,破除症结,对于血痈肿和阴创等疾病有治疗作用。

服之不患热病,这句话强调了蟾蜍的药用价值,说明服用蟾蜍药物后不会引发热病,这对于古代医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毒性的认识。

生池泽,蟾蜍生活在池塘和沼泽中,这句话不仅描述了蟾蜍的生存环境,也暗示了其与水生环境的密切关系,这在中医药理论中也有体现,即药物往往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名医》中的记载,引用了古代医家的观点,对蟾蜍的别名进行了说明,如蟾蜍、去甫、苦等,这些别名反映了蟾蜍在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和药用价值的认可。

《说文》中的解释,对蟾蜍的名称进行了详细的考释,从虾、蟆、鼋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解释,体现了古人对生物命名和分类的细致研究。

夏水正《传》中的描述,将蟾蜍与域联系起来,域在古代文献中多指水中的生物,这句话揭示了蟾蜍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周礼》中的记载,提到了蝈氏,这是古代官职名,郑司农的解释将蝈与蜮联系起来,进一步说明了蟾蜍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蔡邕和薛君韩诗注的引用,展示了蟾蜍在不同文献中的称呼,以及它在文学中的形象。

高诱注南子中的内容,提到了蟾蜍的不同称呼,以及其与自然解脱的联系,这反映了古人对蟾蜍神秘属性的探索。

《抱朴子》中的记载,讲述了魏武帝与左元放的故事,以及蟾蜍在其中的作用,这体现了古人对蟾蜍药用价值的认可和利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虾蟆》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83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