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石蚕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石蚕-原文

味咸寒。

主五癃,破石淋,堕胎,内解结气,利水道,除热。

一名沙虱。生池泽。

《吴普》曰:石蚕亦名沙虱,神农雷公酸无毒,生汉中,治五淋,破随内结气,利水道,除热(《御览》)。

《名医》曰:生江汉。

案《广雅》云:沙虱,也。

淮南万毕术云:沙虱,一名蓬活,一名地脾。

《御览》虫豸部引李当之云:类虫,形如老蚕,生附石。

广志云:皆虱,虱色赤,大过虮,在水中,入人皮中,杀人,与李似不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石蚕-译文

味道咸而寒凉。

主要用于治疗五种淋病,能破除石淋,堕胎,内解结气,利水道,消除热病。又称为沙虱。生长在池塘和沼泽中。

《吴普》说:石蚕也叫做沙虱,神农和雷公认为它酸且无毒,生长在汉中,可以治疗五种淋病,破除体内结气,利水道,消除热病(《御览》)。

《名医》说:生长在江汉地区。

根据《广雅》记载:沙虱,就是它。淮南万毕术说:沙虱,又名蓬活,又名地脾。

《御览》中虫豸部引用李当之的话说:沙虱类似虫子,形状像老蚕,生长在石头上。广志说:这些都是虱子,虱子颜色红,比虱子大,生活在水中,能进入人的皮肤中,致人死亡,与李当之描述的不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石蚕-注解

味咸寒:味指药物的口感,咸寒表示药物的性质,咸味能软坚散结,寒性能清热解毒,这种性质适用于治疗热病和结气等症。

五癃:癃指小便不利,五癃即五种不同类型的小便不利症状,通常与泌尿系统疾病有关。

石淋:石淋是古代医学中的一种病症,指尿中夹有砂石,导致排尿困难,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尿路结石。

堕胎:堕胎指自然或人为终止妊娠。

内解结气:结气指体内气机不畅,导致身体不适,内解结气即通过药物等方式缓解这一症状。

利水道:利水道指药物能促进水分的排泄,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除热:除热即清热,指药物具有降低体温、消除热病的功效。

沙虱:沙虱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昆虫,这里指药用植物,其名称可能因地区而异。

生池泽:生池泽指沙虱生长在池塘或沼泽地区。

吴普:吴普是古代医学家,此处引用其论述。

神农雷公酸无毒:神农和雷公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医药之神,此处指某药性味酸,无毒。

生汉中:生汉中指该药产于汉中地区,汉中是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

治五淋:治五淋指治疗五种不同类型的小便不利症状。

破随内结气:破随内结气指消除体内气机不畅的症状。

利水道,除热:与原文中相同,指药物具有利水道和清热的作用。

《御览》:《御览》是古代一部类书,收录了大量的古代文献。

《名医》:《名医》指古代医学典籍或医学家。

《广雅》:《广雅》是古代一部词典性质的书籍,收录了大量的词语及其解释。

淮南万毕术:《淮南万毕术》是古代一部综合性著作,涉及天文、地理、医药等多个领域。

李当之:李当之是古代医学家,此处引用其论述。

类虫:类虫指沙虱的外形类似于昆虫。

老蚕:老蚕指成熟的蚕,此处比喻沙虱的外形。

附石:附石指沙虱生活在石头上。

广志:《广志》是古代一部地理著作,此处可能引用了其关于沙虱的描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石蚕-评注

味咸寒,首先揭示了沙虱的药性特点。咸味入肾,寒性清火,这种药性使得沙虱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清热解毒、利水通淋的作用。‘主五癃,破石淋,堕胎,内解结气,利水道,除热’这一系列功效,反映了沙虱在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堕胎、气滞等方面的应用。五癃指的是五种淋病,石淋即指淋病中的结石症状,堕胎则是指有堕胎作用的药物,内解结气则是指缓解体内气滞,利水道是指促进尿液排出,除热则是清热解毒。

《吴普》所述,石蚕亦名沙虱,神农雷公酸无毒,生汉中,治五淋,破随内结气,利水道,除热,这一段文字体现了沙虱在古代医学中的地位和应用。‘神农雷公酸无毒’说明沙虱在古代被视为无毒的良药,‘生汉中’则表明沙虱在汉中地区有生长,这也为后世寻找沙虱提供了地理线索。

《名医》所载,沙虱生江汉,进一步明确了沙虱的产地,江汉流域的地理环境可能对沙虱的生长有重要影响,这也为研究沙虱的生长习性提供了依据。

《广雅》和《淮南万毕术》中的记载,‘沙虱,也’和‘沙虱,一名蓬活,一名地脾’表明沙虱在古代有多种名称,这些名称反映了人们对沙虱的认识和利用。

《御览》虫豸部引李当之的描述,‘类虫,形如老蚕,生附石’和《广志》中的‘皆虱,虱色赤,大过虮,在水中,入人皮中,杀人,与李似不同’则对沙虱的形态、生长环境和毒性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些描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沙虱的认识,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医学对昆虫的认识提供了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石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8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