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班苗-原文
味辛寒。
主寒热,鬼注,蛊毒,鼠瘘,恶创,疽蚀,死肌,破石癃。
一名龙尾。
生川谷。
“《吴普》曰:斑猫。一名斑蚝,一名龙蚝,一名斑苗,一名胜发,一名盘蛩,一名晏青,神农辛,岐伯咸,桐君有毒,扁鹊甘有大毒,生河内川谷。或生水石。”
“《名医》曰:生河东,八月取,阴干。”
案《说文》云:螌,螌蝥,毒虫也。
“《广雅》云:螌蝥,晏青也,《名医》别出芫青条,非,芫晏音相近也,旧作猫,俗字。”
据吴氏云:一名班苗,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班苗-译文
味道辛辣且性寒。
主治寒热病、鬼注病、蛊毒、鼠瘘、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癃等疾病。又名龙尾。生长在山川谷地。
《吴普》说:斑猫。又名斑蚝、龙蚝、斑苗、胜发、盘蛩、晏青、神农辛、岐伯咸、桐君有毒、扁鹊甘有大毒,生长在河内山川谷地。有的也生长在水石之间。
《名医》说:生长在河东,八月份采集,阴干。
根据《说文》记载:螌,螌蝥,是毒虫。《广雅》说:螌蝥,就是晏青,《名医》另立了芫青条,不是,因为芫和晏的音相近,以前写作猫,是俗字。据吴氏的说法:又名斑苗,就是这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班苗-注解
味辛寒:味辛寒是指这种植物的味觉特征,辛表示其味道辛辣,寒表示其性质偏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主寒热,鬼注,蛊毒,鼠瘘,恶创,疽蚀,死肌,破石癃:这里列举了这种植物的主治疾病,包括寒热病、鬼注(古代传说中的疾病,可能指精神疾病)、蛊毒(古代传说中的毒虫或毒物)、鼠瘘(老鼠咬伤后形成的瘘管)、恶创(严重的伤口)、疽蚀(皮肤溃疡)、死肌(肌肉坏死)、破石癃(结石病)。这些疾病反映了古代医学对疾病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一名龙尾:这是这种植物的别名,龙尾可能是因为其形状或生长特点而得名。
生川谷:生川谷指这种植物生长在山谷之间,川谷即河流山谷。
斑猫:斑猫是这种植物的另一种别名,可能是因为其叶片上有斑纹而得名。
斑蚝,龙蚝,斑苗,胜发,盘蛩,晏青:这些都是斑猫的别名,反映了古代对同一植物的不同称呼。
神农辛,岐伯咸,桐君有毒,扁鹊甘有大毒:这里提到了几位古代医学家的看法,神农、岐伯、桐君和扁鹊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神农辛表示神农认为这种植物辛味,岐伯咸表示岐伯认为这种植物性质偏咸,桐君有毒表示桐君认为这种植物有毒,扁鹊甘有大毒表示扁鹊认为这种植物味道甘甜但有剧毒。
生河内川谷:生河内川谷指这种植物生长在河内地区的山谷中。
或生水石:或生水石表示这种植物也可能生长在水边或石头上。
八月取,阴干:八月取表示在农历八月采集这种植物,阴干表示将其在阴凉处晾干。
螌,螌蝥,毒虫也:螌和螌蝥都是指一种有毒的昆虫。
晏青:晏青是螌蝥的另一种称呼,也可能是指这种植物。
芫青:芫青是一种植物,与晏青音相近,但《名医》中将其单独列出,可能是因为两者有所不同。
旧作猫,俗字:旧作猫表示过去可能将这种植物称为猫,俗字表示这是民间常用的字。
班苗:班苗是这种植物的别名,据吴氏所说,这是其一个正确的别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班苗-评注
味辛寒,这是对某味药材的初步描述,其中‘辛’指其味道,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寒’则指其性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这种药材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如寒热、鬼注、蛊毒等,这些都是古代医学中常见的疾病名称。
主寒热,鬼注,蛊毒,鼠瘘,恶创,疽蚀,死肌,破石癃,这一系列疾病名称表明了该药材的主治范围,涵盖了内外妇儿等多个科室的疾病,显示出其广泛的药用价值。
一名龙尾,这里的‘一名’表示该药材还有其他名称,‘龙尾’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可能是因为其形状或生长环境而得名。
生川谷,这里的‘生’指生长,‘川谷’则指河流山谷,说明该药材的生长环境,为古代医学家提供了寻找药材的线索。
《吴普》曰:斑猫。一名斑蚝,一名龙蚝,一名斑苗,一名胜发,一名盘蛩,一名晏青,神农辛,岐伯咸,桐君有毒,扁鹊甘有大毒,生河内川谷。或生水石。这段话出自《吴普本草》,详细介绍了该药材的多个名称,以及古代医家的不同看法。其中,‘斑猫’、‘斑蚝’、‘龙蚝’等名称反映了人们对该药材的直观认识,而‘神农辛’、‘岐伯咸’等则表明了古代医家对该药材药性的认识。
《名医》曰:生河东,八月取,阴干。这里的《名医》指的是《名医别录》,它记载了该药材的采集时间和干燥方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参考。
案《说文》云:螌,螌蝥,毒虫也。《广雅》云:螌蝥,晏青也,《名医》别出芫青条,非,芫晏音相近也,旧作猫,俗字。据吴氏云:一名班苗,是也。这一段话对药材的名称进行了考证,指出‘螌蝥’、‘晏青’等名称与‘芫青’相近,并解释了‘猫’字的由来,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药材名称的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