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菜部-苦瓠-原文
味苦寒。
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生川泽。
《名医》曰:生晋地。
案《说文》云:瓠匏,匏瓠也。
《广雅》云:匏瓠也。
《尔雅》云:瓠栖瓣。
《毛诗》云:瓠有苦叶。
《传》云:匏谓之瓠,又九月断壶。
《传》云:壶瓠也。
古今注云:瓠,壶芦也,壶芦,瓠之无柄者,瓠,有柄者。
又云:瓢瓠也,其曰匏,瓠则别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菜部-苦瓠-译文
味道苦而寒。
主治大水肿,面部和四肢浮肿,能引导水液下行,还能让人呕吐。生长在江河湖泽等地。
《名医》记载:这种植物生长在晋地。
根据《说文解字》的说法:瓠匏,就是匏瓠。
《广雅》中也说:匏瓠。
《尔雅》记载:瓠栖瓣。
《毛诗》中提到:瓠有苦叶。
《传》中说:匏被称为瓠,又叫做九月断壶。
《传》中还提到:壶瓠。
《古今注》解释说:瓠,是壶芦,壶芦是瓠的一种没有柄的形态,瓠,是有柄的形态。又说:瓢瓠,其中的‘匏’和‘瓠’是同一种植物的别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菜部-苦瓠-注解
味苦寒:味苦寒指的是这种植物的果实味道苦涩,性质寒冷。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味和性是决定其功效的重要依据。
主大水:主大水指的是这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尤其是身体出现大量水分潴留的情况。
面目四肢浮肿:面目四肢浮肿是指面部和四肢出现肿胀的症状,这是水肿的一种表现。
下水:下水在这里指的是利水,即具有利尿作用,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令人吐:令人吐表示这种药物有催吐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病症。
生川泽:生川泽指的是这种植物生长在河流、湖泊等水域附近。
《名医》曰:生晋地:《名医》指的是古代医学著作,《名医别录》等。《生晋地》表示这种植物生长在晋地,晋地可能指的是古代的晋国地区。
瓠匏:瓠匏是指一种植物,即匏瓜,一种葫芦科植物,其果实可食用或制作容器。
匏瓠:匏瓠与瓠匏同义,都是指匏瓜。
瓠栖瓣:瓠栖瓣是对匏瓜的描述,栖瓣可能是指匏瓜的形状或特征。
《毛诗》云:瓠有苦叶:《毛诗》指的是《诗经》,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瓠有苦叶》是《诗经》中的一句,描述了匏瓜叶子苦涩的特点。
《传》云:匏谓之瓠,又九月断壶:《传》可能指的是对《诗经》的注释或解释。《匏谓之瓠》表示匏和瓠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称呼。《九月断壶》可能是指匏瓜在九月时可以断开使用。
壶瓠:壶瓠是对匏瓜的另一种称呼,强调其可以制作成壶。
古今注云:瓠,壶芦也,壶芦,瓠之无柄者,瓠,有柄者:《古今注》是古代的注释书籍。《瓠,壶芦也》表示瓠和壶芦是同一种植物。《壶芦,瓠之无柄者,瓠,有柄者》是对瓠和壶芦形态的描述,瓠是有柄的,而壶芦是无柄的。
瓢瓠:瓢瓠是指用匏瓜制成的瓢,即一种容器。
其曰匏,瓠则别名:这句话表示匏和瓠是同一种植物的别名,匏是其中的一种称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菜部-苦瓠-评注
味苦寒,此句描述了古文中提到的植物或药物的特性。‘味苦’指其味道苦涩,‘寒’则表明其性质偏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中医理论中,苦味药物多用于清热、燥湿、泻火,而寒性药物则适用于清热、凉血、解毒等治疗作用。
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生川泽。这四句说明了该药物的主治症状和生长环境。‘主大水’指的是治疗水肿,‘面目四肢浮肿’是水肿的具体表现,‘下水’指使水液下行,‘令人吐’则是指有催吐的作用。‘生川泽’表明这种药物生长在河流、湖泊等地。
《名医》曰:生晋地。这句话引用了《名医》一书,指出这种药物产于晋地,即今天的山西省一带。这体现了古人对药物产地的重视,也说明了药物产地对药材品质的影响。
案《说文》云:瓠匏,匏瓠也。《广雅》云:匏瓠也。《尔雅》云:瓠栖瓣。《毛诗》云:瓠有苦叶。《传》云:匏谓之瓠,又九月断壶。《传》云:壶瓠也。古今注云:瓠,壶芦也,壶芦,瓠之无柄者,瓠,有柄者。又云:瓢瓠也,其曰匏,瓠则别名。这一段文字是对‘瓠’这一植物的多重解释和描述,引用了《说文》、《广雅》、《尔雅》、《毛诗》等多部古代文献,展现了古人对植物名称、分类的细致研究和严谨态度。‘瓠’作为植物名,在古代文献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别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和利用。
从整段古文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药物的重视,不仅关注其药效,还注重其产地和生长环境。同时,古人对植物的研究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这种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