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附子-原文
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御览》引云:为百药之长,《大观本》,作黑字)。
生山谷。
<吴普>曰:附子一名莨,神农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温,或生广汉,八月采,皮黑肥白(《御览》)。
<名医>曰:生楗为及广汉东,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御览》)。
案《范子计然》云: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附子-译文
味道辛辣且温热。
主要治疗风寒引起的咳嗽、气逆和邪气,温中散寒,治疗刀伤,破除坚硬的肿块和积聚,治疗血瘀,寒热病,以及一种被称为‘痿’的病症(《御览》中写作‘痿’)。还能治疗跛行、拘挛,脚痛,行走困难(《御览》中引用说:是百药中的首领,《大观本》中用黑字标注)。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附子又称莨,神农认为它辛辣,岐伯和雷公认为它甘甜且有毒,李氏认为它苦且有毒,性大温,有的生长在广汉,八月份采摘,皮是黑色的,肉是肥而白的(《御览》)。
《名医》说:在楗木生长的地方以及广汉的东部,每月采摘的是附子,春天采摘的是乌头(《御览》)。
根据《范子计然》的说法:附子出自蜀地武都,白色的附子质量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附子-注解
味辛温:味辛,指附子味道辛辣;温,指附子性质温热。在中医理论中,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温性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主风寒咳逆邪气:主,治疗;风寒咳逆邪气,指由风寒引起的咳嗽、气逆等病症。
温中:温中,指温煦脾胃,治疗脾胃虚寒的病症。
金创:金创,指刀伤、箭伤等创伤。
破症坚积聚:破症,指破除病症;坚积聚,指坚硬的肿块或积聚。
血瘕:血瘕,指血液停滞不流通的病症。
寒温:寒温,指寒热交替变化的气候或病症。
踒:踒,指腿脚无力,行动不便。
躄拘挛:躄,指跛行;拘挛,指肌肉拘紧,难以伸展。
脚痛,不能行步:脚痛,指脚部疼痛;不能行步,指行走困难。
附子:附子,是一种中药材,来源于植物乌头的子根,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功效。
莨:莨,可能指某种植物,与附子有关联。
神农:神农,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始祖,常用来指代古代医药知识。
岐伯雷公:岐伯和雷公,均为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常用来指代古代医学知识。
李氏:李氏,可能指某位医学家的姓氏,此处可能是指古代医学家的某种记载。
大温:大温,指非常温热。
广汉:广汉,古代地名,今四川省广汉市。
八月采:八月,指农历八月,即秋季的一个月份;采,指采集。
皮黑肥白:皮黑肥白,指附子皮色黑而肉质肥厚、颜色洁白。
楗:楗,一种树木,此处可能指生长附子的环境。
乌头:乌头,是一种中药材,与附子同属于乌头属植物,具有类似功效。
范子计然:范子计然,古代医学家,此处可能引用其著作中的内容。
蜀武都中:蜀,指古代的蜀国,今四川省一带;武都,古代地名,今甘肃省一带;中,指中心地区。
白色者善:白色者善,指白色的附子质量较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附子-评注
味辛温,首先揭示了附子的药性特点。‘辛’字表明附子具有辛散的特性,能够发散风寒,驱除邪气;‘温’字则说明附子性温,可以温中散寒,对于寒邪侵袭所致的咳嗽、气逆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这一段详细列出了附子的主要功效。其中‘风寒咳逆邪气’表明附子对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气逆等症状有治疗作用;‘温中’则说明附子可以温暖中焦,调和脾胃;‘金创’指的是外伤,附子有活血化瘀,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破症坚积聚’和‘血瘕’则说明附子可以软坚散结,对于肿瘤、血瘀等病症有治疗作用;‘寒温’和‘踒’则涉及到了附子对于寒性和温性病症的治疗效果。
‘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进一步说明了附子在治疗肢体疼痛、拘挛等方面的作用。‘躄’和‘拘挛’都指的是肢体不灵活,疼痛难忍,附子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恢复行动能力。
《御览》中的记载‘为百药之长’强调了附子在中药中的地位,表明附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材,许多中药方剂中都会用到附子。
‘生山谷’说明了附子的生长环境,附子多生长在山谷之中,这与其药性有一定的关联,山谷之地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有利于附子的生长。
《吴普》和《名医》的记载分别从附子的别名、药性、采集时间等方面进行了描述。附子又称莨,药性辛、甘、苦,有毒,大温,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附子的药性和使用方法。附子的采集时间也有讲究,八月采集的附子皮黑肥白,品质较好。
《范子计然》的记载则提供了附子的产地信息,指出附子主要产自蜀地武都,白色的附子品质较好。这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于药材产地和品质的重视,也说明了地理环境对于药材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