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钩吻-原文
(《御览》作肠)
味辛温。
主金创乳痓,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杀鬼注(旧作,《御览》作注,是)蛊毒。
一名野葛。
生山谷。
<《吴普》曰: 秦钩肠一名毒根,一名野葛,神农辛,雷公有毒杀人,生南越山,或益州,叶如葛,赤茎大如箭、方、根、黄,或生会稽东冶,正月采(《御览》)。 <《名医》曰: 生傅高山,及会稽东野。 <案《广雅》云: 莨钩吻也。 <《淮南子》说林训云: 蝮蛇螫人,傅以和堇则愈。 <高诱云: 和堇,野葛,毒药。 <《博物志》云: 钩吻毒,桂心葱叶沸解之。 <陶弘景云: 或云钩吻是毛莨。 <沈括补笔谈云: 闽中人呼为吻莽,亦谓之野葛,岭南人谓之胡蔓,俗谓之断肠草,此草人间至毒之物,不入药用,恐本草所出别是一物,非此钩吻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钩吻-译文
《御览》中记载,这种植物的名称是肠钩,味道辛辣而温热。
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疗刀伤、乳汁堵塞、中风、咳嗽气逆、水肿,以及驱除鬼神附体和蛊毒。这种植物又被称为野葛,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秦钩肠又称为毒根,或者野葛,神农氏认为它辛辣,雷公认为它有毒可以杀人,它生长在南方越地的山中,有时也在益州。它的叶子像葛,茎是红色的,粗大如箭、方形,根是黄色的。有的生长在会稽东冶,正月时采摘(《御览》)。
《名医》说:它生长在傅高山和会稽东野。
根据《广雅》的记载:这种植物是莨钩吻。
《淮南子》中的说林训提到:如果蛇螫了人,可以用野葛和堇草来敷治,可以治愈。高诱解释说:和堇就是野葛,是一种毒药。
《博物志》中提到:钩吻的毒性很强,可以用桂心和葱叶煮沸来解毒。
陶弘景说:有人说钩吻是毛莨。
沈括在《补笔谈》中说:闽中的人称它为吻莽,也称为野葛,岭南人称为胡蔓,俗称为断肠草。这种草是人间极其毒害的植物,不应用于药用,恐怕《本草》中所记载的另一种植物,并不是这种钩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钩吻-注解
御览:《御览》是古代一部大型类书,由宋太宗赵光义下令编纂,收录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诗词、历史、地理、医学等各方面的内容。
辛温:辛,指味道辛辣;温,指性质温和。辛温在这里指的是这种植物的药性,即味道辛辣,性质温和。
金创乳痓:金创,指刀剑等造成的创伤;乳痓,指乳腺炎。这里指的是这种植物可以治疗刀剑等造成的创伤和乳腺炎。
中恶风:中恶风,指中了邪风,即受到风邪侵袭而导致的疾病。
咳逆上气:咳逆上气,指咳嗽并且呼吸急促。
水肿:水肿,指身体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导致局部或全身肿胀。
杀鬼注:杀鬼注,指可以驱鬼和解毒。
蛊毒:蛊毒,指由邪恶的虫子或药物引起的毒害。
野葛:野葛,指一种有毒的植物,学名为钩吻,是一种剧毒植物,全株有毒,不可食用。
吴普:吴普,古代医家,著有《吴普本草》,是《神农本草经》的注释本。
秦钩肠:秦钩肠,指秦地的钩吻,即毒根。
神农:神农,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始祖,被认为是最早的草药学家。
雷公:雷公,古代传说中的神医,以医术高明著称。
南越山:南越山,指中国南方的山区。
益州:益州,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四川省。
会稽东冶:会稽东冶,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浙江省。
正月采:正月采,指在农历正月采集这种植物。
名医:名医,指古代著名的医生。
生傅高山:生傅高山,指生长在傅高山地区。
会稽东野:会稽东野,指会稽东部野外。
莨钩吻:莨钩吻,指莨草和钩吻,莨草是一种有毒的植物,钩吻即野葛。
蝮蛇:蝮蛇,一种有毒的蛇类。
和堇:和堇,指一种可以中和毒性的草药。
沸解:沸解,指通过煮沸来解除或中和毒药。
陶弘景: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文学家。
毛莨:毛莨,一种有毒的植物。
吻莽:吻莽,指野葛。
胡蔓:胡蔓,指野葛。
断肠草:断肠草,指野葛,因其剧毒而得名。
本草:本草,指古代关于草药的书籍,如《神农本草经》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钩吻-评注
《御览》作肠,味辛温。首句点明了药物的名称和性质,‘御览’作为药物名称的来源,暗示了其历史悠久,且被官方所收录。‘味辛温’则是对其药性的简要描述,辛温之性,表明其有发散、温通的作用。
主金创乳痓,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杀鬼注(旧作,《御览》作注,是)蛊毒。一名野葛。生山谷。此句列举了该药物的多种主治病症,包括外伤、乳痈、中风、咳嗽、水肿以及鬼魅附体和蛊毒等,显示出其药效广泛。‘一名野葛’说明其别名,进一步印证了其与野葛的关联。‘生山谷’则揭示了其生长环境,表明其为野生植物。
‘《吴普》曰:秦钩肠一名毒根,一名野葛,神农辛,雷公有毒杀人,生南越山,或益州,叶如葛,赤茎大如箭、方、根、黄,或生会稽东冶,正月采(《御览》)’。吴普在此段中详细描述了钩吻的别名、产地、形态以及采集时间,其中‘神农辛,雷公有毒杀人’强调了其毒性之烈,‘生南越山,或益州’则进一步明确了其产地,‘叶如葛,赤茎大如箭、方、根、黄’等描述则是对其外观特征的详细描绘。
‘《名医》曰:生傅高山,及会稽东野’。此句补充了钩吻的生长地点,‘傅高山’和‘会稽东野’表明其分布范围,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药物生长环境的重视。
‘案《广雅》云:莨钩吻也。《淮南子》说林训云:蝮蛇螫人,傅以和堇则愈。高诱云:和堇,野葛,毒药。《博物志》云:钩吻毒,桂心葱叶沸解之。陶弘景云:或云钩吻是毛莨。沈括补笔谈云:闽中人呼为吻莽,亦谓之野葛,岭南人谓之胡蔓,俗谓之断肠草,此草人间至毒之物,不入药用,恐本草所出别是一物,非此钩吻也’。这一段综合了多种文献对钩吻的记载,包括其别名、毒性、解毒方法以及与其他植物的区分,展现了古代文献中关于钩吻的丰富信息。‘此草人间至毒之物,不入药用’则是对其毒性的严重警告,提醒后人不可轻视。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多种文献的引用,详细介绍了钩吻的名称、别名、药性、功效、生长环境以及毒性等,为我们了解古代医药学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药物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即注重实证、谨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