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藜芦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藜芦-原文

(《御览》作梨芦)

味辛寒。

主蛊毒,咳逆,泄利,肠澼,头疡,疥搔,恶创,杀诸蛊毒,去死肌。

一名葱苒。生山谷。

<《吴普》曰: 藜芦,一名葱葵,一名丰芦,一名蕙葵(《御览》引云,一名山葱,一名公苒), 神农雷公辛有毒(《御览》引云:玄黄帝有毒), 岐伯咸有毒, 李氏太寒,大毒, 扁鹊苦有毒,大寒, 叶根小相连(《御览》引云:二月采根)。 <《名医》曰: 一名葱菼,一名山葱, 生太山, 三月采根,阴干。 案《广雅》云: 藜芦,葱(上艹下左日右冉)也。 <《范子计然》云: 藜芦出河东,黄白者善。 <《尔雅》云: 茖,山葱, 疑非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藜芦-译文

《御览》中记载:藜芦的味道是辛辣而寒冷的。

它的主要用途是治疗蛊毒、咳嗽、呕吐、腹泻、肠道疾病、头部疮疡、疥疮和瘙痒、恶疮,以及杀灭各种蛊毒,去除死去的肌肉。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葱苒。藜芦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藜芦还有一个名字叫葱葵,还有丰芦、蕙葵(《御览》中提到,还有山葱、公苒),神农认为它有辛味和毒性(《御览》中提到:玄黄帝认为它有毒),岐伯认为它有咸味和毒性,李氏认为它非常寒冷,有大毒,扁鹊认为它味道苦且有毒性,非常寒冷,叶子与根部小部分相连(《御览》中提到:二月采摘根部)。

《名医》说: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葱菼,或者山葱,生长在泰山,三月采摘根部,然后在阴凉处晾干。

根据《广雅》的说法:藜芦是葱的一种(上草下左日右冉)。《范子计然》说:藜芦产自河东,黄色和白色的藜芦质量好。《尔雅》说:茖,是山葱,但怀疑不是指的这种藜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藜芦-注解

御览:《御览》是唐代的一部类书,由官府组织编纂,收录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药养生等方面的内容。

梨芦:梨芦,又称藜芦,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等功效。

味辛寒:指梨芦的味道是辛辣的,性质是寒性的,这在中医药理论中是指其药性。

主蛊毒:主,主要治疗;蛊毒,古代指由鬼神附体引起的疾病,也泛指各种毒病。

咳逆:咳逆,指咳嗽和气逆,即咳嗽时伴有呼吸困难。

泄利:泄利,指腹泻。

肠澼:肠澼,古代医书中对某些肠道疾病的描述,可能指腹泻或痢疾。

头疡:头疡,指头部出现的疮疡,即头部的皮肤化脓性疾病。

疥搔:疥搔,指疥疮和瘙痒。

恶创:恶创,指严重的创伤。

杀诸蛊毒:杀,指消除、治疗;诸,各种;蛊毒,见上解释。

去死肌:去,消除;死肌,指坏死或失去活力的肌肉。

葱苒:葱苒,即藜芦的别名。

生山谷: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吴普,古代医学家,对草药有深入研究。

神农:神农,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始祖。

雷公:雷公,古代传说中的医学家。

辛有毒:辛,味道辛辣;有毒,指有毒性。

玄黄帝:玄黄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此处可能指黄帝。

岐伯:岐伯,古代传说中的医学家,与黄帝并称。

咸有毒:咸,味道咸;有毒,指有毒性。

李氏:李氏,指古代医学家李时珍。

大毒:大毒,指毒性很强。

扁鹊:扁鹊,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苦有毒:苦,味道苦;有毒,指有毒性。

大寒:大寒,指性质寒冷。

叶根小相连:叶根小相连,指藜芦的叶子和根部连接得较紧密。

案:案,指按照、依据。

广雅:《广雅》是古代的一部词典,由魏晋时期的学者所编纂。

葱:葱,一种常见的调味蔬菜。

范子计然:范子计然,古代的医学家。

河东:河东,古代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黄白者善:黄白者善,指黄色的藜芦和白色的藜芦质量较好。

尔雅:《尔雅》是古代的一部词典,由周朝的学者所编纂。

茖:茖,一种植物,与藜芦相似,但非同一物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藜芦-评注

《御览》中记载的梨芦,其味辛寒,具有解毒、止咳、止泻、治疗肠澼、头疮、疥癣、恶疮等多种功效,是古代医药中重要的解毒药物。从‘主蛊毒,咳逆,泄利,肠澼,头疡,疥搔,恶创,杀诸蛊毒,去死肌’这一段来看,梨芦的药效广泛,对于各种内外毒邪均有治疗作用,体现了古代医学对于疾病治疗的全面性。

‘一名葱苒。生山谷。’这里的‘葱苒’是对梨芦的别称,表明了其植物形态与葱相似,生长在山谷之间,暗示了其药效可能与其生长环境有关,体现了古代医学对于药材生长环境的重视。

《吴普》的记载中,梨芦有多个别名,如‘葱葵’、‘丰芦’、‘蕙葵’等,这反映了古代对于同一植物不同名称的多样性。同时,文中提到‘神农雷公辛有毒’,‘玄黄帝有毒’,‘岐伯咸有毒’,‘李氏太寒,大毒’,‘扁鹊苦有毒,大寒’,这些描述了梨芦的毒性,说明了在古代,药物的使用是建立在对其药性和毒性的深入了解之上的。

‘叶根小相连(《御览》引云:二月采根)’这句话中,‘叶根小相连’描绘了梨芦的植物形态,‘二月采根’则说明了梨芦的最佳采摘时间,这体现了古代医学对于药材采集时间的讲究,以确保药材的质量。

《名医》对梨芦的描述中,提到了其别名‘葱菼’、‘山葱’,并说明了其生长在太山,三月采根,阴干。这里的‘阴干’是药材干燥的一种方法,说明了古代对于药材保存方法的重视。

‘案《广雅》云:藜芦,葱(上艹下左日右冉)也。’这里引用了《广雅》对梨芦的解释,表明了梨芦属于葱类植物,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梨芦的植物学分类。

‘《范子计然》云:藜芦出河东,黄白者善。’这句话引用了《范子计然》的记载,说明了梨芦的产地和品质,‘黄白者善’表明了梨芦的颜色和质量与其药效有关。

‘《尔雅》云:茖,山葱,疑非此。’这里引用了《尔雅》的记载,对梨芦进行了区分,表明了古代学者对于植物分类的细致和严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藜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78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