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甘遂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甘遂-原文

味苦寒。

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

一名主田。

生川谷。

<吴普>曰:甘遂一名主田,一名曰泽,一名重泽,一名鬼丑,一名陵藁,一名甘槁,一名甘泽,神农桐君苦有毒,岐伯雷公有毒,须二月八月采(《御览》)。

<名医>曰:一名甘藁,一名陵藁,一名陵泽,一名重泽,生中山,二月采根,阴干。

案《广雅》云:陵泽,甘遂也。

<范子计然>云:甘遂,出三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甘遂-译文

味道苦而寒。

主要用于治疗大腹部的疝气和肿块,腹部胀满,面部和眼睛周围浮肿,消除停滞的液体和食物,破除坚硬的肿块和积聚,有利于水谷的通道。又称为‘主田’。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甘遂又称为‘主田’,还有‘泽’、‘重泽’、‘鬼丑’、‘陵藁’、‘甘槁’、‘甘泽’等名称,神农和桐君认为它味道苦且有毒,岐伯和雷公也认为它有毒,必须在二月和八月采集(《御览》)。

《名医》说:又称为‘甘藁’、‘陵藁’、‘陵泽’、‘重泽’,生长在中山地区,二月采集根部,然后在阴凉处晾干。

根据《广雅》的说法:‘陵泽’就是甘遂。《范子计然》说:甘遂出自三辅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甘遂-注解

味苦寒:味指植物的口感,苦寒表示这种植物的性味特征,即味道苦,性质寒凉。在中医理论中,苦味药物多能清热、燥湿、泻火,寒性药物多能清热、解毒、凉血。

大腹疝瘕:大腹指腹部,疝瘕是中医术语,指腹中结块或疼痛,多与气滞、血瘀有关。

腹满:指腹部胀满,是中医描述的一种症状,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面目浮肿:指面部和眼睑等部位出现水肿,多与肾脏功能失调或水液代谢异常有关。

留饮宿食:留饮指体内积聚的液体,宿食指停滞在胃肠中的食物,二者在中医中常用来描述消化不良或食积。

破症坚积聚:破症指破除病症,坚积聚指体内坚硬的肿块或积聚,多与肿瘤或结块有关。

利水谷道:利水指促进水液代谢,谷道指消化系统,利水谷道即指促进消化和水分代谢。

一名主田:一名表示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名称,主田可能是指这种植物在田地中生长,或与田地有关。

生川谷:生指生长,川谷指河流山谷,这里指这种植物生长在河流山谷之间。

甘遂:甘遂是一种植物,其根可入药,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胸腹积水、痰饮等。

神农: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被认为是中医药的始祖。

桐君:桐君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医学家,据说著有《桐君录》,对中医药学有一定贡献。

岐伯:岐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医学家,与黄帝一起讨论医学,被尊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雷公:雷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医学家,与黄帝一起讨论医学,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先驱。

二月八月采:指在农历二月和八月这两个时间采集甘遂,因为这两个时间采集的甘遂药效较好。

阴干:阴干是一种干燥方法,指将植物放置在阴凉通风处,自然风干。

广雅:《广雅》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词典,由东汉学者张揖编纂。

范子计然:范子计然是古代传说中的医学家,据说著有《范子计然》一书,书中记载了许多草药和药方。

三辅:三辅指古代中国京畿地区的三个辅助地区,即京兆、凤翔、岐州,这里指甘遂产于这些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甘遂-评注

味苦寒,此句点明了甘遂的药性。在中医药理论中,味苦属阴,寒性则能清热解毒,泻火除湿。甘遂的这种药性,使其在治疗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等症时,能够发挥其清热解毒、泻火除湿的作用。

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一名主田。生川谷。此段描述了甘遂的主治功能和生长环境。甘遂能治疗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等症状,这些症状多与湿邪、痰饮有关,甘遂的利水谷道功能有助于排出体内湿邪和痰饮。‘主田’之名,可能与甘遂生长在田野之间有关,‘生川谷’则说明了其生长的地理环境。

《吴普》曰:甘遂一名主田,一名曰泽,一名重泽,一名鬼丑,一名陵藁,一名甘槁,一名甘泽,神农桐君苦有毒,岐伯雷公有毒,须二月八月采(《御览》)。此段引述了《吴普本草》中对甘遂的记载,其中提到了甘遂的多个别名,如‘主田’、‘泽’、‘重泽’等,这些别名反映了甘遂在民间传说中的广泛认知。同时,提到了甘遂的毒性,以及采集的最佳时间,二月和八月,这体现了古人对草药采集的讲究。

《名医》曰:一名甘藁,一名陵藁,一名陵泽,一名重泽,生中山,二月采根,阴干。此段引述了《名医别录》中对甘遂的记载,与《吴普本草》中的描述相呼应,进一步确认了甘遂的别名和采集方法。‘生中山’表明了甘遂的产地,‘阴干’则是古人对草药干燥保存的方法,以保持其药效。

案《广雅》云:陵泽,甘遂也。《范子计然》云:甘遂,出三辅。这两句是对《广雅》和《范子计然》中关于甘遂记载的引用。‘案’字表明这是对前文记载的总结和确认。《广雅》中称‘陵泽’为甘遂,而《范子计然》则指出甘遂产于三辅之地,这些记载为甘遂的药用提供了更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甘遂》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7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