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道家的哲学体系。庄子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文风著称,其著作充满了寓言故事和哲学思辨。
年代: 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庄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现存《庄子》共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和杂篇则可能由庄子的弟子或后学整理和补充。
内容简要:《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共33篇。该书以寓言、对话等形式阐述道家思想,核心主张“无为”、“逍遥”,强调顺应自然、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庄子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摆脱物欲束缚,达到心灵的超脱。《庄子》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也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杂篇-寓言-原文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 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 ,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 ,言与齐不齐也。故曰:“言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 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 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 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 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 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 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 庄子曰:“孔子谢之矣,而其未之尝言也。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 复灵以生。鸣而当律,言而当法。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 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锺 而不洎,吾心悲。”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 ?”曰:“既已县矣!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锺 ,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
颜成子游谓东郭子綦曰:“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从, 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 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生有为,死也。劝公以其私,死也有 自也,而生阳也,无自也。而果然乎?恶乎其所适,恶乎其所不适? 天有历数,地有人据,吾恶乎求之?莫知其所终,若之何其无命也? 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无鬼邪?无以 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众罔两问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而今也被发;向 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景曰:“搜搜也,奚稍问 也!予有而不知其所以。予,蜩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火与日 ,吾屯也;阴与夜,吾代也。彼,吾所以有待邪,而况乎以无有待者 乎!彼来则我与之来,彼往则我与之往,彼强阳则我与之强阳。强阳 者,又何以有问乎!”
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 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阳子居不答。至舍, 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 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故。”老子曰:“而睢睢盱盱, 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曰:“敬闻命 矣!”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 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杂篇-寓言-译文
寓言占十分之九,重言占十分之七,卮言每天都有,与自然和谐。
寓言占十分之九,借助外部事物来论述。亲生父亲不为自己的儿子做媒。亲生父亲称赞儿子,不如不是他父亲的人称赞。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别人的过错。与自己相同的就赞同,与自己不同的就反对。与自己相同的就认为是对的,与自己不同的就认为是错的。
重言占十分之七,是为了停止争论。这是指年长者,年纪大了,但没有明确的经纬本末来期待年长者,这不是真正的年长者。人如果没有超越他人的地方,就没有人道。人如果没有人道,就是陈腐的人。
卮言每天都有,与自然和谐,因此可以广泛传播,所以可以穷尽一生。不说话就是齐一,齐一与说话不齐一,说话与齐一不齐一。所以说:“说话就是没有说。”说话就是没有说:终身说话,从未说过;终身不说话,从未没说过。有原因就可以,有原因就不可以;有原因就如此,有原因就不如此。为什么如此?因为如此;为什么不如此?因为不如此。为什么可以?因为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不可以。事物本来就有其所以然,事物本来就有其所以可。没有事物不是如此,没有事物不可以。如果不是卮言每天都有,与自然和谐,谁能长久!万物都有其种类,以不同的形态相互传承,开始和结束像环一样,无法找到其规律,这就是天均。天均就是天倪。
庄子对惠子说:“孔子六十岁时六十次变化。开始时认为对的,最后却认为不对。不知道现在认为对的,是不是五十九岁时认为不对的。”惠子说:“孔子勤奋追求知识和智慧。”庄子说:“孔子已经谢绝了,但他从未说过。孔子说:从大本中接受才能,恢复灵性以生存。鸣叫要符合音律,说话要符合法则。利益和道义摆在面前,好恶是非只是服人之口而已。使人从内心服从而不敢违抗,安定天下的安定。罢了,罢了!我还赶不上他呢!”
曾子再次做官时心情再次变化,说:“我为亲人做官时,三釜粮食就感到快乐;后来做官时,三千锺粮食却不感到满足,我感到悲伤。”弟子问孔子说:“像曾参这样的人,可以说没有牵挂他的罪过吗?”孔子说:“已经牵挂了!没有牵挂的人,可以有悲哀吗?他看待三釜、三千锺粮食,就像看雀蚊虻从面前飞过一样。”
颜成子游对东郭子綦说:“自从我听了你的话,一年后变得粗野,两年后变得顺从,三年后变得通达,四年后变得物化,五年后变得来去自如,六年后鬼神进入,七年后与天合一,八年后不知生死,九年后达到大妙。活着有所作为,死了也是。劝公以私心,死也有原因,而生阳则没有原因。果然如此吗?为什么适合,为什么不适合?天有历数,地有人据,我为什么要求?不知道它的终点,怎么能说没有命运呢?不知道它的起点,怎么能说有命运呢?有相应的,怎么能说没有鬼神呢?没有相应的,怎么能说有鬼神呢?”
众罔两问影子说:“你以前俯身现在仰头,以前束发现在披发;以前坐着现在起来;以前行走现在停止:为什么?”影子说:“随便吧,何必问呢!我有但不知道原因。我,蝉壳,蛇蜕,像但不是。火与日,我聚集;阴与夜,我代替。他们,我所以有依赖,更何况没有依赖的呢!他们来我就跟着来,他们去我就跟着去,他们强阳我就跟着强阳。强阳,又何必问呢!”
阳子居南方的沛地,老聃西游到秦地。在郊外邀请,到了梁地遇到老子。老子在半路上仰天叹息说:“开始我以为你可以教导,现在不行了。”阳子居不回答。到了住处,进去洗漱梳头,脱鞋在门外,跪着前行,说:“刚才弟子想请教夫子,夫子没空,所以不敢;现在有空了,请问原因。”老子说:“你瞪大眼睛,谁和你在一起!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立刻改变脸色说:“敬听教诲!”他去时,住处的人迎接他到家里,主人拿席子,妻子拿梳子,住处的人避开席子,烧火的人避开灶台。他回来时,住处的人和他争席子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杂篇-寓言-注解
寓言十九:寓言在《庄子》中占有十分之九的比例,意指通过虚构的故事来传达道理。
重言十七:重言在《庄子》中占有十分之七的比例,意指引用古人的言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卮言日出:卮言意指随意的、不拘一格的言论,日出表示这些言论如同日出一样不断涌现。
天倪:天倪意指自然的规律或天道的运行。
耆艾:耆艾指年长的人,这里指年长者的言论。
陈人:陈人指没有新意、陈旧的人。
天均:天均意指自然的平衡或天道的均衡。
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指孔子在六十岁时仍然在不断变化和进步。
三釜:三釜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这里指曾子初次做官时的俸禄。
三千锺:三千锺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这里指曾子后来做官时的俸禄。
蜩甲:蜩甲指蝉蜕下的壳,比喻虚幻不实的东西。
蛇蜕:蛇蜕指蛇蜕下的皮,比喻虚幻不实的东西。
大白若辱:大白若辱意指最纯洁的东西看起来可能像是被玷污的。
盛德若不足:盛德若不足意指最有德行的人看起来可能像是德行不足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杂篇-寓言-评注
《庄子》中的这段文字,通过寓言、重言和卮言的交织,展现了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文学风格。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这些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体现了庄子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
庄子通过寓言和重言,巧妙地借用古人的智慧和虚构的故事,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寓言十九,藉外论之,意指通过外部的故事来传达内部的道理,这种表达方式既生动又富有启发性。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意指通过引用古人的言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种表达方式既权威又具有说服力。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这句话揭示了庄子对言论的看法,他认为言论应该如同日出一样自然涌现,与天道的运行相和谐,这样才能达到穷尽天年的境界。庄子强调言论的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庄子对语言和真理的深刻理解。
在庄子的哲学中,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这句话揭示了庄子对自然和宇宙的看法,他认为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形成了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这种循环体现了自然的平衡和天道的均衡。
庄子与惠子的对话,进一步展现了庄子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批判。庄子认为孔子虽然勤志服知,但仍然未能达到真正的境界。庄子通过孔子的例子,表达了对知识和道德的怀疑,认为真正的智慧应该超越世俗的是非和好恶。
曾子的故事则揭示了庄子对仕途和人生的看法。曾子初次做官时,三釜而心乐;后来做官时,三千锺而不洎,吾心悲。庄子通过曾子的经历,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颜成子游的修行经历,展现了庄子对修行和境界的理解。颜成子游通过九年的修行,逐渐达到了天成和大妙的境界。庄子通过颜成子游的例子,表达了对修行和境界的重视,认为真正的修行应该超越生死和世俗的束缚。
众罔两与景的对话,揭示了庄子对虚幻和真实的看法。景通过蜩甲和蛇蜕的比喻,表达了对虚幻和真实的辩证理解。庄子通过这个对话,表达了对虚幻和真实的深刻洞察,认为真正的智慧应该超越虚幻和真实的界限。
阳子居与老子的对话,展现了庄子对修行和德行的理解。老子通过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的比喻,表达了对修行和德行的深刻理解。庄子通过这个对话,表达了对修行和德行的重视,认为真正的德行应该超越世俗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