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道家的哲学体系。庄子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文风著称,其著作充满了寓言故事和哲学思辨。
年代: 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庄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现存《庄子》共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和杂篇则可能由庄子的弟子或后学整理和补充。
内容简要:《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共33篇。该书以寓言、对话等形式阐述道家思想,核心主张“无为”、“逍遥”,强调顺应自然、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庄子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摆脱物欲束缚,达到心灵的超脱。《庄子》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也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杂篇-天下-原文
莫之非而已矣。其风窨然,恶可而言。
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魭断。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概乎皆尝有闻者也。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虽未至于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瓌瑋,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卵有毛。鸡有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蹍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矣。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杂篇-天下-译文
没有人能够否定它。它的风气深沉,难以言说。
常常与人相反,不被人所理解,却无法避免被误解。他们所认为的道并非真正的道,而他们所说的正确也不免是错误的。彭蒙、田骈、慎到并不真正懂得道。尽管如此,他们大概都曾有所听闻。
以本质为精微,以物质为粗糙,以积累为不足,淡然地独自与神明共处。古代的道术中有这样的内容,关尹、老聃听闻这种风气而喜欢它。他们以“常无有”为基础,以“太一”为主旨。以柔弱谦下为外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质。关尹说:“在自己心中没有固定的居所,外在的事物自然显现。”他们的行动像水一样,静止时像镜子一样,反应时像回声一样。恍惚间仿佛不存在,寂静时仿佛清澈。与万物和谐相处,得到的东西也会失去。他们从不争先,常常随顺他人。老聃说:“知道雄强,却守住雌柔,成为天下的溪流;知道光明,却守住卑微,成为天下的山谷。”人们都争先,唯独他取后。他说:“承受天下的污垢。”人们都追求实在,唯独他追求虚空。“不藏私所以有余。”他显得从容有余。他的行为举止,缓慢而不费力,无为而嘲笑巧技。人们都追求福气,唯独他追求保全。他说:“只要能免于灾祸。”以深为根本,以简约为纲纪。他说:“坚硬的东西容易毁坏,锐利的东西容易折断。”常常宽容万物,不伤害他人。虽然还没有达到极致,关尹、老聃啊,真是古代博大精深的真人啊!
恍惚无形,变化无常,是死还是生?与天地并存?与神明共往?茫然不知去向何处?忽然不知该往哪里?万物都包含在其中,却没有归宿。古代的道术中有这样的内容,庄周听闻这种风气而喜欢它。他用荒谬悠远的说法,荒唐的言辞,无边无际的辞藻,时常放纵而不拘束,不追求奇特的见解。他认为天下是浑浊的,无法用庄重的语言来谈论。他用卮言来扩展,用重言来表达真实,用寓言来广泛传播。他独自与天地的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他不评判是非,与世俗相处。他的书虽然华丽,但连贯而无害。他的言辞虽然参差不齐,但奇异可观。他的思想充实,无法停止。他与造物者同游,与那些超越生死、无始无终的人为友。他的根本思想宏大而开阔,深远而自由;他的宗旨可以说是恰到好处而达到了极致。尽管如此,他在应对变化和解脱于物质时,他的道理无穷无尽,他的来源不灭,茫然无知,尚未穷尽。
惠施学识广博,他的书有五车之多,但他的道理杂乱无章,他的言论也不中肯。他研究事物的意义,说:“最大的东西没有外部,称为‘大一’;最小的东西没有内部,称为‘小一’。没有厚度,无法积累,但它的大小可以延伸千里。天与地一样低,山与泽一样平。太阳正当中时也是斜的,事物刚出生时也是死亡的。大同与小同的差异,这叫做‘小同异’;万物完全相同又完全不同,这叫做‘大同异’。南方没有尽头却有尽头。今天去越国,昨天已经来了。连环可以解开。我知道天的中央,燕国的北边、越国的南边就是。广泛地爱万物,天地是一体的。”惠施以此为大,观察天下并让辩者们明白,天下的辩者们相互以此为乐。卵有毛。鸡有三只脚。郢都拥有天下。狗可以是羊。马有卵。丁子有尾巴。火不热。山有口。轮子不碾地。眼睛看不见。手指不到,到了也不停止。乌龟比蛇长。矩尺不方,圆规不能画圆。凿子不围住榫头。飞鸟的影子从未动过。箭矢飞得快,却有不动、不停的时候。狗不是犬。黄马和骊牛是三。白狗是黑的。孤驹从未有母亲。一尺长的棍子,每天取一半,万世也取不完。辩者们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桓团、公孙龙是辩者的门徒,他们修饰人的心思,改变人的意念,能够胜过人的口舌,却无法服人的心,这是辩者的局限。惠施每天用他的知识与他们辩论,特意与天下的辩者们制造怪异,这是他的根本。然而惠施的口才,自以为最贤能,说:“天地多么壮丽啊,惠施存有雄才却无术。”南方有个倚人,名叫黄缭,问天地为什么不坠落不陷落,风雨雷霆的原因。惠施不推辞就回答,不思考就应对,广泛地为万物解释。解释不停,多而无止,还觉得不够,增加怪异,以反人为实,想要以胜过他人为名,因此与众人不合。他在德行上弱,在物质上强,他的道路狭窄。从天地的道来看惠施的能力,他就像一只蚊子或一只虻虫的劳作。他对万物有什么用!充实一点还可以说是进步,贵道几乎达到了!惠施不能以此自安,散于万物而不厌倦,最终以善辩为名。可惜啊!惠施的才能,放荡而不得,追逐万物而不返,这是用声音去追逐回响,用形体去追逐影子,悲哀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杂篇-天下-注解
道术:指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方法,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完善。
天人:指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的人。
神人:指精神境界极高,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的人。
至人:指道德和智慧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圣人:指具有极高道德和智慧,能够引导社会和谐发展的人。
君子:指具有高尚品德和行为的人。
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强调节俭和实用。
墨经:墨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包含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和教义。
宋钘、尹文:古代思想家,主张简约和自然,反对奢侈和战争。
彭蒙、田骈、慎到:彭蒙、田骈、慎到,均为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主张无为而治。
魭断:魭断,指被魭(一种传说中的鬼怪)所断,比喻被误解或曲解。
韪:韪,指正确、合理。
关尹、老聃:关尹、老聃,关尹为老子弟子,老聃即老子,道家创始人。
太一:太一,道家哲学中的最高概念,指宇宙的本源。
濡弱谦下:濡弱谦下,指柔弱、谦逊的态度。
空虚不毁万物:空虚不毁万物,指道家主张的虚空无为,不干预自然。
芴乎若亡:芴乎若亡,形容虚无缥缈的状态。
寂乎若清:寂乎若清,形容寂静清明的状态。
庄周:庄周,即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卮言:卮言,指随意而发的言论。
重言:重言,指重复强调的言论。
寓言:寓言,指通过故事表达道理的言论。
惠施:惠施,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擅长辩论。
桓团、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均为战国时期名家学者,擅长辩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杂篇-天下-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探讨了古代中国的道术思想,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文中提到的‘天人’、‘神人’、‘至人’和‘圣人’等概念,都是对理想人格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道德和精神完善的追求。
文中还提到了墨子的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强调节俭和实用,这与当时社会的奢侈和战争形成了鲜明对比。墨子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也受到了其他学派的批评和挑战。
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等人的思想则更加注重顺应自然,反对人为的干预和强制。他们的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这段文本主要讨论了道家、名家的思想,以及他们对道的理解和实践。首先,文本批评了彭蒙、田骈、慎到等人对道的误解,认为他们虽然有所闻,但并未真正理解道的本质。接着,文本赞扬了关尹、老聃的道家思想,认为他们以无为、柔弱、谦逊为表,以虚空、不干预万物为实,达到了与神明共居的境界。关尹和老聃的言论体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随后,文本转向庄子的思想,认为庄子通过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表达了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庄子不谴是非,与世俗相处,其书虽瑰玮,但无伤大雅。庄子的思想深邃而广阔,与造物者游,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体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的深刻理解。
最后,文本批评了惠施的名家思想,认为其道舛驳,言不中。惠施通过辩论和诡辩,试图解释万物,但其理论过于繁琐,未能真正理解道的本质。惠施的辩论虽然能胜人之口,但不能服人之心,最终陷入了无休止的辩论之中。文本认为,惠施的才能虽然出众,但未能真正领悟道的真谛,最终陷入了追逐万物而不返的困境。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对道家、名家思想的对比,强调了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批评了名家过于繁琐的辩论和诡辩。文本通过对关尹、老聃、庄子等人的赞扬,以及对惠施等人的批评,展现了道家思想的深邃和博大,同时也揭示了名家思想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