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亭历-原文
(旧作葶苈,《御览》作亭历)
味辛寒。
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
一名大室,一名大适。
生平泽,及田野。
‘《名医》曰:一名下历,一名蒿,生藁城,立夏后,采实阴干,得酒良。’
案《说文》云:亭历也。
‘《广雅》云:狗荠,大室,亭苈也。’
‘《尔雅》云:,亭历。’
‘郭璞云:实叶皆似芥。’
‘《淮南子》缪称训云:亭历愈张。’
‘西京杂记云:亭历死于盛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亭历-译文
(这是旧时的记载,有的资料中写作‘亭历’或‘亭历’)味道是辛辣而寒冷的。
主要用来治疗瘕(一种疾病,指腹部肿块)、积聚(指体内肿块)、结气(指体内气滞)、饮食不调、寒热病,还能破除坚硬的肿块。也被称为‘大室’或‘大适’。生长在湿地和田野中。
《名医》记载:也被称为‘下历’或‘蒿’,生长在藁城,立夏之后采摘果实,晒干后用酒浸泡效果更好。
根据《说文》记载:称为‘亭历’。
《广雅》记载:‘狗荠’、‘大室’、‘亭历’是同一种东西。
《尔雅》记载:称为‘亭历’。郭璞注解:它的果实和叶子都像芥菜。
《淮南子》中的缪称训说:‘亭历’在夏天最茂盛。
《西京杂记》记载:‘亭历’在盛夏时节死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亭历-注解
葶苈:一种植物,学名为大戟属的葶苈子,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破血散结、利水消肿的功效。
御览:古代的一种类书,由唐代官修,收录了大量的古文献资料。
味辛寒:指葶苈子的味道是辛辣的,性质属于寒性。
瘕积聚:中医术语,指体内结成的肿块,通常是由于气血瘀滞或寒湿内停所致。
结气:中医术语,指气机不畅,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饮食:指食物和饮料,这里可能指的是葶苈子的食用或药用。
寒热:中医术语,指人体感受外邪后出现的发热或怕冷等症状。
破坚:指葶苈子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硬结或肿块。
大室:古人对葶苈子的别称,可能指其果实较大。
大适:古人对葶苈子的别称,可能指其性质适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生平泽,及田野:指葶苈子生长在沼泽地和平原田野中。
《名医》:古代医学著作,可能是指《名医别录》等医学典籍。
下历:葶苈子的别称,可能指其生长在下湿之地。
蒿:一种植物,与葶苈子不同,但在此处可能指代同一植物。
藁城:地名,指古代的藁城县,可能是指葶苈子的产地。
立夏后:指农历五月初五,即立夏节气之后,此时采摘葶苈子可能更佳。
采实阴干:指采摘葶苈子的果实后,将其在阴凉处晾干。
得酒良:指用酒浸泡葶苈子可以提高其药效。
《说文》:古代汉字字典,由东汉许慎编纂,是中国最早的字典。
《广雅》:古代辞书,由东汉学者张揖编纂,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狗荠:一种植物,与葶苈子不同,但在此处可能指代同一植物。
亭苈:指葶苈子,与“葶苈”同义。
《尔雅》:古代辞书,由周代学者编纂,是中国最早的词典之一。
郭璞:东晋时期学者,对《尔雅》中的植物有详细的注释。
实叶皆似芥:指葶苈子的果实和叶子都像芥菜。
《淮南子》:古代哲学著作,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
缪称训:《淮南子》中的一篇,可能涉及对葶苈子的描述。
愈张:指葶苈子的功效越来越显著。
西京杂记:古代杂记,记载了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的杂事。
亭历死于盛夏:指葶苈子在盛夏时节会死亡,可能是指其生长习性或药用价值的特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亭历-评注
《旧作葶苈,《御览》作亭历》开篇即点明了本段文字的主题,通过对比《御览》中的称呼,揭示了古文在不同文献中的异名现象,体现了古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味辛寒’一句,直接描述了葶苈的药性。‘辛’指其味道,‘寒’则表明其性质。在中医理论中,辛味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寒性则能清热解毒,二者结合,说明葶苈具有行气解热的功效。
‘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这一句,列举了葶苈的主治症状。瘕积聚指体内有肿块,结气指气滞,饮食寒热则涵盖了消化系统的问题,破坚则是说可以消散硬块。这些病症的描述,体现了葶苈在古代医学中的广泛应用。
‘一名大室,一名大适’是对葶苈别名的补充,‘大室’和‘大适’均体现了葶苈的药效强大,能够治疗多种疾病。
‘生平泽,及田野’一句,说明了葶苈的生长环境,表明了古人对药材生长环境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
《名医》的记载,为葶苈的药用价值提供了权威的医学依据。‘一名下历,一名蒿’进一步丰富了葶苈的别名,‘生藁城’指明了其产地,‘立夏后,采实阴干,得酒良’则详细描述了葶苈的采集和保存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材采集的精细和科学。
‘案《说文》云:亭历也’一句,引用了《说文解字》中的记载,进一步证实了葶苈的名称来源,体现了古文中的学术传承。
‘《广雅》云:狗荠,大室,亭苈也’和‘《尔雅》云:亭历’分别引用了《广雅》和《尔雅》中的记载,说明了葶苈在古代文献中的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植物学知识的积累。
郭璞对《尔雅》中亭历的注释‘实叶皆似芥’则是对葶苈植物特征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植物形态的观察和认识。
《淮南子》缪称训中的‘亭历愈张’则是对葶苈生长特点的描述,‘愈张’可能是指葶苈在夏季生长旺盛,这也反映了古人对植物生长周期的了解。
‘西京杂记云:亭历死于盛夏’一句,则是对葶苈生命周期的另一种描述,表明葶苈在夏季可能会死亡,这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