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乌头-原文
味辛温。
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
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
生山谷。
“《吴普》曰:乌头,一名莨,一名千狄,一名毒公,一名卑负(《御览》作果负),一名耿子,神农雷公桐君黄帝甘有毒,正月始生。叶厚、茎方、中空,叶四四相当,与蒿相似。”
又云:乌喙,神农雷公桐君黄帝有毒,李氏小寒,十月采,形如乌头,有两岐相合,如乌之喙,名曰乌喙也,所畏恶使,尽与乌头同,一名萴子,一名莨,神农岐伯有大毒,李氏大寒,八月采,阴干。是附子角之大者,畏恶与附子同。(《御览》,《大观本》节文)
“《名医》曰:生朗陵,正月二月采,阴干,长三寸,已上为天雄。”
按《说文》云:萴,乌喙也。
“《尔雅》云:芨,堇草。郭璞云:即乌头也,江东呼为堇。”
“《范子计然》云:乌头出三辅中,白者善。”
“国语云:骊姬置堇于肉。韦昭云:堇,乌头也。”
“《淮南子》主术训云:莫凶于鸡毒。高诱云:鸡毒,乌头也,按鸡毒即奚毒,即子,即萴子侧子也,《名医》别出侧子条,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乌头-译文
味道辛辣而温热。
主要用来治疗中风、怕风、洗浴后出汗、除去寒湿痹痛、咳嗽气逆、破除积聚、寒热病。它的汁液煎煮后,叫做射罔,可以用来杀死禽兽。又称奚毒、即子、乌喙。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乌头,又名莨、千狄、毒公、卑负(《御览》作果负)、耿子,神农、雷公、桐君、黄帝都认为它有毒,正月开始生长。叶子厚实、茎方形、内部空心,叶子四四相对,看起来和蒿草相似。
又说:乌喙,神农、雷公、桐君、黄帝都认为它有毒,李氏认为它小寒,十月采摘,形状像乌头,有两个分支相合,像乌鸦的喙,所以叫乌喙。它所害怕和厌恶的,都与乌头相同,又名萴子、莨,神农、岐伯认为它有大毒,李氏认为它大寒,八月采摘,阴干。这是附子中角部较大的,害怕和厌恶的性质与附子相同。(《御览》、《大观本》节文)
《名医》说:生长在朗陵,正月二月采摘,阴干,长度三寸以上的叫做天雄。
按照《说文》的说法:萴,就是乌喙。《尔雅》说:芨,是堇草。郭璞说:就是乌头,江东人称它为堇。《范子计然》说:乌头出产于三辅中,白色的比较好。国语说:骊姬在肉里放堇。韦昭说:堇,就是乌头。《淮南子》主术训说:没有比鸡毒更凶恶的了。高诱说:鸡毒,就是乌头,按照鸡毒就是奚毒、即子、萴子侧子,《名医》中单独列出了侧子这一条,不是乌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乌头-注解
味辛温:味辛,指味道辛辣;温,指性质温和。在中医药学中,味辛温的药材通常具有发散、行气、温中、止痛等功效。
中风:中风,古称卒中,指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的疾病,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恶风:恶风,指怕风,即易受风邪侵袭。
洗洗,出汗:洗洗,指洗涤;出汗,指身体通过汗腺排出汗液,中医认为出汗可以排除体内邪气。
除寒湿痹:除寒湿痹,指祛除寒湿引起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咳逆上气:咳逆上气,指咳嗽剧烈,气逆上冲。
破积聚:破积聚,指消散体内积聚的病理性肿块。
寒热:寒热,指恶寒发热,是中医诊断疾病时常用的症状之一。
射罔:射罔,指一种用乌头汁制成的毒药,用于杀灭禽兽。
奚毒:奚毒,即乌头,是一种有毒的植物。
即子:即子,指乌头,因其毒性强烈,故有此名。
乌喙:乌喙,指乌头,因其形状像乌鸦的喙而得名。
山谷:山谷,指山间的谷地,许多药用植物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吴普,古代医药学家,著有《吴普本草》。
乌头:乌头,是一种有毒的植物,全株有毒,根茎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等功效。
莨:莨,指乌头,古代对乌头的别称。
千狄:千狄,古代对乌头的别称。
毒公:毒公,古代对乌头的别称。
卑负:卑负,古代对乌头的别称。
耿子:耿子,古代对乌头的别称。
神农:神农,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雷公:雷公,古代传说中的医药学家。
桐君:桐君,古代传说中的医药学家。
黄帝:黄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被尊为医药学的始祖。
甘有毒:甘有毒,指味道甜但有毒。
正月:正月,农历一月,春季的开始。
叶厚、茎方、中空:叶厚、茎方、中空,描述乌头植物的形态特征。
蒿:蒿,指蒿属植物,常见于中国各地,有些种类具有药用价值。
附子:附子,乌头的一种,毒性较乌头为小,常用于中医药中。
阴干:阴干,指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以保持药材的药性。
天雄:天雄,指乌头的一种,因其形状像雄性天牛而得名。
《说文》:《说文》,古代汉字字典,由东汉许慎编撰。
《尔雅》:《尔雅》,古代辞书,由周公旦编纂。
郭璞:郭璞,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训诂学家。
《范子计然》:《范子计然》,古代农书。
三辅:三辅,指西汉时期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位于今陕西省中部。
骊姬:骊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宠妃。
《国语》:《国语》,古代国别体史书。
韦昭:韦昭,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
《淮南子》:《淮南子》,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高诱:高诱,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训诂学家。
鸡毒:鸡毒,古代对乌头的别称。
侧子:侧子,指乌头的一种,与附子相似,但毒性较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乌头-评注
味辛温,这是对乌头药性的基本描述。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辛温之性意味着乌头具有发散风寒、温经止痛的功效。中医认为,乌头能够主治中风、恶风等症状,通过洗浴出汗的方式,可以排除体内的寒湿痹痛,对于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等病状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乌头的汁液经过煎煮后,可以制成名为射罔的药物,这种药物具有杀灭禽兽的作用。而乌头还有其他几个名称,如奚毒、即子、乌喙,这些名称反映了乌头在民间和药典中的不同称呼。
《吴普》的记载中,乌头又被称为莨、千狄、毒公、卑负等,这些名称的多样性体现了古人对乌头认识的丰富。神农、雷公、桐君、黄帝等古代医学家的评价,以及乌头在正月始生的描述,都体现了古人对乌头生长特性的观察。
乌喙的形态描述,如叶厚、茎方、中空,叶四四相当,与蒿相似,这些细节描述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乌喙的形态特征,有助于辨别乌喙与相似植物的区别。
《名医》对乌喙的描述进一步细化了其药用价值和采集时间。乌喙的采集时间在李氏小寒的十月,阴干后可以制成天雄。这种对采集时间、阴干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材保存和药效的重视。
《说文》和《尔雅》中的记载,以及郭璞、范子计然、韦昭、高诱等人的解释,都为乌头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解释了乌头的别名,还涉及了乌头在古代文献中的不同称呼和药用价值。
最后,《名医》中提到的侧子,虽然与乌头有相似之处,但《名医》别出侧子条,说明侧子与乌头虽然相关,但在药用上有所区别。这体现了古人对药材分类的细致和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