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米谷部-腐婢-原文
味辛平。
主痎疟,寒热,邪气,泄利,阴不起,病酒,头痛。生汉中。
<吴普>曰:小豆花,一名腐婢(旧作付月,误),神农甘毒,七月采,阴干,四十日,治头痛止渴(《御览》)。
<名医>曰:生汉中,即小豆花也,七月采,阴干。
上米,谷下品一种,旧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米谷部-腐婢-译文
味道辛而平。
主要治疗疟疾、寒热、邪气、腹泻、阴部不举、病酒、头痛。产于汉中地区。
《吴普》说:小豆花,又名腐婢(旧写作付月,有误),神农认为它既是甜的也是有毒的,在七月采摘,阴干,四十天后可以用来治疗头痛和止渴(《御览》)。
《名医》说:产于汉中的就是小豆花,在七月采摘,阴干。
上等米,谷类中的一种,与之前相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米谷部-腐婢-注解
味辛平:味辛,指味道辛辣;平,指药性平和。这里的‘味辛平’描述了该草药的味道和药性。
主痎疟:主,主治;痎疟,即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这里指这种草药可以治疗疟疾。
寒热:指寒性或热性的病症,这里可能指的是因寒热引起的疾病。
邪气:指外来的、不良的、干扰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因素,如病毒、细菌等。
泄利:泄,指腹泻;利,指便利,这里指腹泻的症状。
阴不起:阴不起,可能指的是身体虚弱,阴气不足的状态。
病酒:病酒,指因饮酒过度而引起的疾病。
头痛:头痛,即头部疼痛。
生汉中:生,指生长;汉中,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这里指这种草药生长在汉中地区。
小豆花:小豆花,一种植物的名称,可能是指药用植物。
腐婢(旧作付月,误):腐婢,一种植物的别称,旧时写作付月,有误。这里指小豆花。
神农甘毒:神农,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甘毒,指有甜味的毒药,这里可能是指神农认为这种草药既有甜味又有药用价值。
七月采:七月,指农历七月;采,采集。这里指在农历七月采集这种草药。
阴干:阴干,指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以保持草药的药性。
四十日:四十日,指四十天。
治头痛止渴:治,治疗;头痛,头部疼痛;止渴,止住口渴。这里指这种草药可以治疗头痛和止渴。
上米,谷下品一种,旧同:上米,指某种粮食作物;谷下品,指谷物中的下等品;旧同,指与过去相同。这里可能是在描述这种草药的等级和分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米谷部-腐婢-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古代医学文献,主要描述了一种名为‘味辛平’的中药材及其功效和采集方法。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味辛平。’:这句话简洁地介绍了该药材的口感和性质,‘味辛’意味着其味道辛辣,‘平’则表示其性质平和,不会过于刺激。
‘主痎疟,寒热,邪气,泄利,阴不起,病酒,头痛。’:这一句列举了该药材的主要治疗作用,包括治疗疟疾、寒热病、邪气侵袭、腹泻、阳痿、酒病和头痛等症状。这些病症反映了该药材在古代医学中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生汉中。’:这句话说明了该药材的产地,‘汉中’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地区,表明这种药材在汉中地区生长。
‘《吴普》曰:小豆花,一名腐婢(旧作付月,误),神农甘毒,七月采,阴干,四十日,治头痛止渴(《御览》)。’:这里引用了《吴普本草》中的记载,详细描述了小豆花的别名、药用价值、采集时间和干燥方法。‘腐婢’是‘腐皮’的别称,而‘神农甘毒’则是指神农尝百草时认为这种药材有甜味且有毒。‘七月采’说明采集时间为农历七月,‘阴干’和‘四十日’则描述了干燥的时间。
‘《名医》曰:生汉中,即小豆花也,七月采,阴干。’:这段话再次引用了《名医别录》中的记载,与《吴普本草》的描述相呼应,进一步确认了小豆花的产地、采集时间和干燥方法。
‘上米,谷下品一种,旧同。’:这句话可能是在说明小豆花在古代医学分类中的地位,‘上米’和‘谷下品’可能是指其等级或品质,‘旧同’则表明这种分类方式在古代是通用的。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文字,详细介绍了‘味辛平’这种中药材的药用价值、产地、采集方法和干燥过程,反映了古代医学对药材的重视和详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