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粉锡-原文
味辛寒。
主伏尸毒螫,杀三虫。
一名解锡,锡镜鼻。
主女子血闭,症瘕,伏肠,绝孕。
生山谷(旧作二种,今并)。
‘《名医》曰:生桂阳。
案《说文》云:锡银铅之间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粉锡-译文
味道辛辣且性寒。
主要用于治疗伏尸毒和虫蛇咬伤,能杀死三种寄生虫。别名解锡,锡镜鼻。主要用于治疗女性血瘀,症瘕(指腹部肿块),伏肠(指肠中寄生虫),绝孕(指不孕)。生长在山谷中(以前记载有两种,现在合并)。
《名医》记载:生长在桂阳。
根据《说文》的解释:位于锡、银、铅之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粉锡-注解
味辛寒:味辛寒是指这种草药的味道是辛辣的,性质是寒冷的。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味道和性质是决定其功效的关键。
伏尸毒螫:伏尸毒螫指的是可以治疗因尸体腐败产生的毒气和昆虫叮咬造成的毒伤。
杀三虫:杀三虫指的是这种草药具有驱虫的作用,可以杀死体内的寄生虫。
一名解锡,锡镜鼻:一名解锡,锡镜鼻可能是指这种草药的别名,解锡可能是指其有解毒的作用,锡镜鼻可能是指其形状像锡制的镜子。
主女子血闭,症瘕,伏肠,绝孕:主女子血闭指的是这种草药主要用于治疗女性月经不调、症瘕(指腹中肿块)、伏肠(指肠中疾病)和绝孕(指不孕)等症状。
生山谷:生山谷指的是这种草药生长在山谷之间,通常生长在湿润、多雾的环境中。
《名医》曰:《名医》指的是古代医学著作《名医别录》,是古代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生桂阳:生桂阳指的是这种草药生长在桂阳地区,桂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案《说文》云:案《说文》云是指根据《说文解字》这部字书的内容来说明,这是一部研究汉字起源和意义的字典。
锡银铅之间也:锡银铅之间也指的是这种草药的性质介于锡、银、铅之间,可能是指其化学成分或药性特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粉锡-评注
味辛寒,这是对古文中所提及药材性质的描述。‘辛’指味道辛辣,常用于形容具有发散、行气作用的药材;‘寒’则指性质寒凉,适用于清热解毒、凉血等功效。这种药材性质表明其可能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主伏尸毒螫,杀三虫。这里的‘伏尸毒螫’指的是尸体腐烂产生的毒素以及毒虫叮咬所引起的疾病。‘三虫’则是指人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绦虫等。这一描述表明该药材具有驱虫、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由毒素和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一名解锡,锡镜鼻。‘一名’意为别名,‘解锡’和‘锡镜鼻’都是该药材的别称。‘解锡’可能是因为其具有解毒的功效而得名;‘锡镜鼻’则可能是因为其形状或气味与锡相似而得名。
主女子血闭,症瘕,伏肠,绝孕。这里的‘女子血闭’指的是女性月经不调或闭经的情况;‘症瘕’是指女性腹部肿块;‘伏肠’是指肠道疾病;‘绝孕’则是指不孕。这一描述表明该药材对女性疾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尤其适用于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
生山谷(旧作二种,今并)。‘生山谷’指的是该药材的生长环境,通常指山野或山谷。‘旧作二种,今并’说明在古代可能有两种不同的药材被描述为‘生山谷’,但现在已经将它们合并为一种。
《名医》曰:生桂阳。这是引用《名医别录》中的记载,指出该药材生长在桂阳地区。桂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案《说文》云:锡银铅之间也。这里的‘案’是古文中的用语,相当于现代的“按照”或“根据”。《说文》是古代的一部字书,这里引用《说文》的内容,说明该药材的性质位于锡、银、铅之间,可能是指其化学成分或金属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