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铅丹-原文
味辛微寒。
主吐逆胃反,惊痫瘨疾,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
久服通神明(《御览》引作吐下,云久服成仙)。
生平泽。
《名医》曰:一名铅华,生蜀郡。
案《说文》云:铅,青金也。
陶宏景云:即今熬铅所作黄丹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铅丹-译文
味道辛辣,性质微寒。
主要用于治疗呕吐、胃反、惊痫、瘨疾等病,可以清热、降气,炼制后可以变成九种光芒。长期服用可以通达神明(《御览》中引用时作‘吐下’,说长期服用可以成仙)。生长在平泽地区。
《名医》中说:这种药材又叫做铅华,产自蜀郡。
根据《说文》记载:铅,是青金的意思。陶宏景说:这就是现在通过熬制铅制成的黄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铅丹-注解
味辛微寒:指药物的口感和性质,辛表示味道辛辣,微寒表示性质偏凉。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味和性是判断其功效的重要依据。
吐逆胃反:指胃部不适,出现呕吐和反胃的症状。
惊痫瘨疾:惊痫指癫痫,瘨疾指疾病,这里泛指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除热下气:指药物具有清热和降气的功效,用于治疗热病和气逆等症状。
炼化还成九光:炼化是指通过炼制过程,使药物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物质,九光可能是指九种光芒或九种精华,这里可能是指药物经过炼制后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久服通神明:久服指长期服用,通神明表示长期服用此药可以使人神志清醒,智慧提升,这在古代方士和道教中有特殊的含义。
生平泽:平生泽可能是指这种药物生长在平地或泽地,也可能是指其具有平和的药性,对人的身体有益。
铅华:铅华是指古代化妆品中的一种成分,由铅制成,这里可能是指某种含有铅的药物。
蜀郡:蜀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熬铅所作黄丹:熬铅是指将铅加热熔化,所作黄丹是指通过炼制铅得到的黄色丹药。
《御览》:《御览》是古代的一部综合性类书,由宋代李昉等人编纂。
《名医》:《名医》可能是指某部古代医学著作。
《说文》:《说文》是东汉许慎所著的一部文字学著作,也是古代汉字字典的鼻祖。
陶宏景:陶宏景是南北朝时期的道士和医学家,对道教和中医都有重要贡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铅丹-评注
味辛微寒,这是对某味药材性质的描述。在中医理论中,味辛表示该药材具有行气、活血、开窍等功效,而微寒则说明其性质偏凉,适用于清热、解毒等作用。这种性质决定了它主要适用于治疗一些与热邪有关的疾病。
主吐逆胃反,惊痫瘨疾,这三句说明了该药材的主要治疗作用。吐逆胃反指的是胃气上逆导致的呕吐,惊痫瘨疾则包括了惊恐、癫痫和瘰疬等疾病。这表明该药材具有止吐、安神、清热解毒的功效。
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这里的‘除热’和‘下气’进一步强调了其清热和行气的功能。‘炼化还成九光’则是一种比喻,可能是指该药材经过炼制后,其功效如同九种光芒般灿烂,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久服通神明,这句话出自《御览》,表明长期服用该药材可以达到通神明的效果,即增强精神力量,提高智慧。‘久服成仙’则是对其功效的一种夸张描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药物疗效的美好愿望。
生平泽,这句话意味着该药材生长在平缓湿润的地方,这种环境可能有利于其生长和药效的积累。
《名医》曰:一名铅华,生蜀郡,这里引用了《名医》一书的内容,指出该药材又称为铅华,且生长在蜀郡(今四川地区)。这一信息对于了解该药材的产地和药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案《说文》云:铅,青金也。陶宏景云:即今熬铅所作黄丹也。这两句话分别引用了《说文解字》和陶宏景的记载,说明了铅这种金属的性质以及黄丹(即铅丹)的制作方法。这为理解该药材的化学成分和制作工艺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