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戎盐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戎盐-原文

主明目。

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蛊。

大盐,令人吐(《御览》引云,主肠胃结热,《大观本》,作黑字)。

卤盐,味苦寒,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及下蛊毒,柔肌肤(《御览》引云,一名寒石,明目益气)。生池泽(旧作三种,今并)。

‘《名医》曰戎盐,一名胡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禄城东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采,大盐,生邯郸又河东,卤盐,生河东盐池。’

案《说文》云:盐咸也,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卤,西方咸地也,从西省象盐形,安定有卤县,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盐,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

北山经云:景山南望盐贩之泽。

郭璞云:即解县盐池也,今在河东猗氏县,案在山西安邑运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戎盐-译文

眼睛明亮。眼睛疼痛时,可以补充气血,强化肌肉和骨骼,排除毒邪和蛊毒。

大盐,可以让人呕吐(《御览》引用说,主要治疗肠胃结热,《大观本》中用黑字标注)。

卤盐,味道苦而寒,主要治疗高热,消除口渴和狂躁不安,排除邪气和下腹中的蛊毒,使肌肤柔嫩(《御览》引用说,又称寒石,可以明亮眼睛和补充气血)。产于池塘和湖泊中(原本有三种,现在合并)。

《名医》说戎盐,又称胡盐,产于胡盐山,以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禄城东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份采集,大盐产于邯郸和河东,卤盐产于河东盐池。

根据《说文》记载:盐是咸的,古时候宿沙最初制作煮海盐,卤是西方咸地,从西省的形状像盐,安定有卤县,东方称为斥,西方称为卤盐,河东盐池,东西长五十一里,宽七里,周长一百十六里。北山经记载:景山向南可以望见盐贩之泽。郭璞注释说:就是解县盐池,现在位于河东猗氏县,据考证在山西安邑运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戎盐-注解

主明目:指具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常用于描述药物或食物对眼睛健康的益处。

目痛:眼睛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干眼症、眼部感染等。

益气:补益身体之气,增强体力。

坚肌骨: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强度。

去毒蛊:去除体内的毒素和蛊虫,蛊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有害生物,有时也用来比喻疾病。

大盐:指粗盐,古代常用作调味品。

吐:呕吐,一种保护性反应,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肠胃结热:指肠胃中积聚的热气,可能导致消化不良。

卤盐:一种经过卤水处理的盐,味道苦而寒凉。

消渴狂烦:治疗口渴、烦躁不安的症状。

除邪:驱除邪气,即不良的精神或物质因素。

下蛊毒:排出体内的蛊虫和毒素。

柔肌肤:使皮肤变得柔嫩。

寒石:一种寒冷的石头,可能指某些具有凉性的矿物。

生池泽:在池泽中生长,可能指某些植物或矿物。

戎盐:古代产自边疆地区的盐,又称胡盐。

胡盐:产自胡人(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地区的盐。

胡盐山:产胡盐的山脉。

西羌:古代民族名,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等地。

北地:指北方地区。

酒泉:古代郡名,今甘肃省酒泉市。

福禄城:古代城名,具体位置不详。

北海青:指北海地区,青可能指盐的颜色。

南海赤:指南海地区,赤可能指盐的颜色。

十月采:在每年的十月采集,可能指采集盐的最佳时间。

邯郸:古代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

河东:古代地名,指黄河以东地区。

盐池:古代指产盐的湖泊或地区。

袤:古代长度单位,一袤约等于一尺。

广:宽度。

周:周长。

北山经: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中的部分,记载了北方山脉的地理和物产。

景山:古代山脉名,具体位置不详。

盐贩之泽:指贩卖盐的湖泊。

解县:古代县名,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

猗氏县:古代县名,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

安邑运城:古代地名,今山西省运城市安邑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戎盐-评注

‘主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蛊。’此句描述了盐的药用价值,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盐具有明目、止痛、补气、强筋骨、解毒驱蛊的功效。‘明目’与‘目痛’形成对比,突显了盐对于眼部疾病的疗效;‘益气’、‘坚肌骨’则体现了盐对于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去毒蛊’则强调了盐在驱除邪气方面的作用。这些描述体现了古人对盐的深刻认识,以及盐在医疗领域的重要地位。

‘大盐,令人吐(《御览》引云,主肠胃结热,《大观本》,作黑字)。’此句中提到大盐有催吐的作用,并引用《御览》中的记载,说明大盐能主治肠胃结热。这里的‘黑字’可能是指《大观本》中的特别标注,表明此条内容的重要性。此句反映了古人对盐的不同用途的认识,以及对医学文献的引用和尊重。

‘卤盐,味苦寒,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及下蛊毒,柔肌肤(《御览》引云,一名寒石,明目益气)。生池泽(旧作三种,今并)。’卤盐具有苦寒之性,能够治疗大热、消渴、狂躁等症状,并且有除邪、解毒、柔肌肤的功效。‘生池泽’表明卤盐的生长环境,‘旧作三种,今并’则说明卤盐的品种有所变化。此句展示了古人对盐的不同品种和特性的了解,以及盐在治疗多种疾病中的应用。

‘《名医》曰戎盐,一名胡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禄城东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采,大盐,生邯郸又河东,卤盐,生河东盐池。’此段文字详细介绍了戎盐和胡盐的产地、采集时间等信息。‘戎盐’和‘胡盐’的名称暗示了这些盐的来源可能与边疆地区有关。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盐的采集和加工过程,以及盐在各个地区的分布情况。

‘案《说文》云:盐咸也,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卤,西方咸地也,从西省象盐形,安定有卤县,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盐,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北山经云:景山南望盐贩之泽。郭璞云:即解县盐池也,今在河东猗氏县,案在山西安邑运城。’此段文字引用了《说文解字》中的内容,解释了盐的起源和分布。‘宿沙初作煮海盐’说明了盐的早期制作方法,‘卤’字的出现则表明了盐与盐卤的关系。同时,这段文字还提到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如‘安定有卤县’、‘河东盐池’等,为我们了解古代盐的生产和地理分布提供了重要信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戎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70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