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冬灰-原文
味辛微温。
主黑子,去疣息肉,疽蚀,疥搔。
一名藜灰。
生川泽。
《名医》曰:生方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冬灰-译文
味道辛辣,性质温和。
主要用于治疗黑子、去除疣息肉、治疗疽蚀和疥疮瘙痒。
别名藜灰。
生长在河川和沼泽地区。
《名医》一书中记载:生长在方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冬灰-注解
味辛:味道辛辣,指药物或食材的味道特性。在中医理论中,辛味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寒湿痹痛等症状。
微温:微温,指药物或食材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之间。在中医理论中,微温的药物或食材可以调和阴阳,适用于寒热不均的体质。
黑子:指皮肤上的小黑点,可能是由于皮肤色素沉着引起的。
疣息肉:疣,指皮肤上因病毒感染形成的赘生物;息肉,指黏膜或皮肤上因炎症、良性肿瘤等形成的突起物。
疽蚀:疽,指皮肤上的严重化脓性感染;蚀,指皮肤受到侵蚀。
疥搔:疥,指疥疮,是一种由疥虫引起的皮肤病;搔,指抓。
藜灰:藜灰,指藜草烧成的灰,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收敛、消炎、止痒等作用。
生川泽:生,指自然生长;川泽,指河流和湖泊,这里可能是指藜草生长在河流和湖泊附近。
《名医》:《名医》可能指的是古代医学著作,如《神农本草经》等,这些著作中记载了许多草药和治疗方法。
生方谷:生方谷,指藜草生长的地方,方谷可能是指特定的山谷或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玉石部-冬灰-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医学文献,描述了一种草药的药性和用途。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味辛微温。’——这句话说明了该草药的味道和性质。‘辛’字表明其味道辛辣,而‘微温’则说明其性质温和,不热不寒,这种性质在中医药学中常用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主黑子,去疣息肉,疽蚀,疥搔。’——这一句列举了该草药的主要功效。‘主’字表示主要治疗,‘黑子’指的是皮肤上的小黑点,‘疣息肉’是指皮肤上的赘生物,‘疽蚀’则是指皮肤溃疡,‘疥搔’是指疥疮引起的瘙痒。这些病症在古代常见,且治疗方法有限,因此这段描述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名藜灰。’——这句话是对该草药的别称进行说明。‘一名’意为别名,‘藜灰’可能是该草药在民间或某地的俗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草药的认知和命名习惯。
‘生川泽。’——这里的‘生’字指生长,‘川泽’则是指河流和湖泊,说明这种草药生长在水源附近,这种描述对于寻找和采集草药提供了地理上的线索。
《名医》曰:生方谷。——这句话引用了《名医》一书的内容,表明该草药的来源和生长环境。‘生方谷’可能是指生长在山谷中的该草药,这种记载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草药生长环境的重视,以及对草药采集的严格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