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果部-杏核仁-原文
味甘温。
主咳逆上气,雷呜,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生川谷。
《名医》曰:生晋山。
案《说文》云:杏,果也。
《管子·地员篇》云:五沃之土,其木宜杏,高诱注《淮南子》云:杏有窍在中。
上果,下品二种旧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果部-杏核仁-译文
味道甜,性质温和。
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逆、雷鸣般的咳嗽声、喉咙痹阻、促进乳汁分泌、治疗金疮(刀伤)、治疗寒心(心悸)、治疗贲豚(心悸)、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一书中提到:生长在晋山。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杏,是一种果实。《管子·地员篇》中说:肥沃的土地上适合种植杏树,高诱在注释《淮南子》时说:杏树中心有空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果部-杏核仁-注解
味甘温:指杏子的味道甘甜,性质温和。在中医理论中,甘味被认为能滋养身体,温性则有助于驱寒。
咳逆上气:咳逆指的是咳嗽时呼吸急促,上气困难,即呼吸困难。
雷呜:雷鸣,这里可能指的是声音像雷鸣一样响亮。
喉痹下气:喉痹指的是喉咙不适,下气可能是指缓解呼吸不畅。
产乳:指杏子有助于乳汁的分泌。
金创:金创指的是刀剑等造成的创伤。
寒心:寒心指的是内心感到寒冷,可能是指心悸或情绪低落。
贲豚:贲豚在中医中指的是胃气上逆,导致胸腹胀满的症状。
生川谷:生川谷指的是杏子生长在山谷中。
杏:杏是一种果实,学名为Prunus armeniaca,属于蔷薇科苹果属植物。
五沃之土:五沃之土指的是肥沃的土地,适合种植各种作物。
其木宜杏:这里的木指的是树木,宜杏表示这种土地适合种植杏树。
高诱注《淮南子》:高诱是西汉时期的学者,他对《淮南子》这部古代哲学著作进行了注释。
杏有窍在中:窍在这里指的是果实内部的空隙,杏有窍在中可能是指杏子的内部有空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果部-杏核仁-评注
味甘温:此句描述了杏子的味道和性质。‘甘’字表明杏子味道甜美,‘温’字则说明其性质温和,符合中医理论中食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分类。在中医中,甘味食物通常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而温性食物则适合温补身体,适用于体寒或脾胃虚寒的人群。
主咳逆上气,雷呜,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生川谷:这一长句列举了杏子的多种药用功效。‘咳逆上气’指的是咳嗽和气喘,‘雷呜’可能是指声音嘶哑,‘喉痹下气’则是指治疗喉咙肿痛和气逆。‘产乳’意味着杏子有助于乳汁分泌,‘金创’是指治疗创伤,‘寒心’可能是指治疗心悸,‘贲豚’是指治疗胃脘部胀满,‘生川谷’则是指杏子生长在山谷中。这些功效体现了杏子在中医药中的应用范围广泛。
《名医》曰:生晋山:这里的《名医》指的是古代医学著作,《名医别录》等。‘生晋山’说明杏子原产于晋地(今山西省一带),反映了古代对药物产地重要性的认识。
案《说文》云:杏,果也:《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此句引用《说文》对‘杏’的解释,表明杏子是一种果实。这体现了古人对事物分类的严谨态度。
《管子·地员篇》云:五沃之土,其木宜杏,高诱注《淮南子》云:杏有窍在中:这两句引用了《管子》和《淮南子》中的内容,说明杏子适宜在肥沃的土地上生长,且杏子内部有空洞。这反映了古人对植物生长环境和特性的观察与总结。同时,这也说明了古代文献中对于植物特性的记载,对于后世研究植物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上果,下品二种旧同:此句可能是在比较杏子的品质等级。‘上果’和‘下品’可能是指杏子的品质分为上等和下等,‘旧同’则表明这两种品质的杏子在古代是相同的。这体现了古人对食物品质的重视,以及对食物分类的细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