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黄环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黄环-原文

味苦平。

主蛊毒鬼注,鬼魅,邪气在臧中,除咳逆寒热。

一名凌泉,一名大就。生山谷。

“《吴普》曰:蜀黄环,一名生刍,一名根韭,神农黄帝岐伯桐君扁鹊辛,一经,味苦有毒,二月生,初出,正赤,高二尺,叶黄,员端,大茎,叶有汗,黄白,五月实员,三月采根,根黄,从理如车辐,解,治蛊毒(《御览》).”

“《名医》曰:生蜀郡,三月采根,阴干.”

案蜀都赋,有黄环,刘逵云:黄环出蜀郡。

沈括补笔谈云:黄环即今朱藤也,天下皆有,叶如槐,其花穗悬紫色如葛,花,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京师人家园圃中,作大架种之,谓之紫藤花者,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黄环-译文

味道苦涩,性质平和。

主要用于治疗蛊毒、鬼注、鬼魅和邪气在体内导致的疾病,可以缓解咳嗽、气逆、寒热等症状。这种植物又名凌泉或大就。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蜀地的黄环,又名生刍或根韭,神农、黄帝、岐伯、桐君、扁鹊、辛等古代医学家都记载过,它属于一味药,味道苦且有毒,在农历二月生长,初出时颜色鲜红,高约两尺,叶子呈黄色,形状圆润,茎粗大,叶子表面有液体,颜色黄白,五月结出圆形的果实,三月采集根部,根部呈黄色,纹理像车轮辐条一样,可以用来解毒,治疗蛊毒(《御览》)。

《名医》说:这种植物生长在蜀郡,三月采集根部,然后阴干。

根据《蜀都赋》的记载,有黄环这种植物,刘逵说:黄环产于蜀郡。沈括在《补笔谈》中说:黄环就是现在的朱藤,全国都有,叶子像槐树,花朵的花穗呈紫色,像葛藤,花朵可以做成菜吃,如果不煮熟,也有小毒,京师人家在园子里种植,叫做紫藤花的就是这种植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黄环-注解

味苦平:味苦,指药物的味道苦涩;平,指药物的性味平和,不寒不热。

主蛊毒鬼注:主,主要治疗;蛊毒,古代指由鬼神作祟引起的疾病;鬼注,古代指鬼神附体所致的疾病。

鬼魅:鬼魅,指鬼魂和妖怪,古代民间信仰中的超自然生物。

邪气在臧中:邪气,指邪恶的气流;臧中,指体内。

除咳逆寒热:除,消除;咳逆,咳嗽;寒热,指感冒时的发热和怕冷症状。

一名凌泉:一名,别称;凌泉,指某植物或药物的别称。

一名大就:一名,别称;大就,指某植物或药物的别称。

生山谷:生,生长;山谷,山间幽深的山谷。

蜀黄环:蜀黄环,指生长在蜀地的某种植物,有药用价值。

生刍:生刍,指新鲜割取的草,此处指蜀黄环的别称。

根韭:根韭,指植物的根部,此处指蜀黄环的别称。

神农黄帝岐伯桐君扁鹊辛:神农、黄帝、岐伯、桐君、扁鹊、辛,均为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或草药学家。

一经:一经,指一种药方或治疗方法。

味苦有毒:味苦,指药物的味道苦涩;有毒,指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

二月生:二月,指农历二月;生,生长。

初出,正赤,高二尺:初出,刚出土;正赤,颜色鲜艳的红色;高二尺,高度约为两米。

叶黄,员端,大茎,叶有汗,黄白:叶黄,叶子呈黄色;员端,叶子的顶端圆形;大茎,茎粗大;叶有汗,叶子表面有液体;黄白,颜色为黄色和白色。

五月实员,三月采根:五月实员,指五月果实成熟;三月采根,指三月采集根部。

根黄,从理如车辐,解,治蛊毒:根黄,根部呈黄色;从理如车辐,指根部的纹理像车轮辐条;解,解药;治蛊毒,治疗蛊毒疾病。

阴干:阴干,指在阴凉通风处自然晾干。

蜀都赋:蜀都赋,指古代文学作品《蜀都赋》,描述蜀地风土人情。

刘逵:刘逵,古代文学家,著有《蜀都赋》。

沈括:沈括,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文学家。

补笔谈:补笔谈,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的补充部分。

朱藤:朱藤,一种植物,叶如槐,花穗悬紫色如葛。

葛:葛,一种植物,其花穗可以食用,但未煮熟时有毒。

京师:京师,古代指国都,此处指京城。

园圃:园圃,指种植蔬菜、花卉的园地。

大架:大架,指种植植物的大架子。

紫藤花:紫藤花,指紫藤开的花,可以食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黄环-评注

味苦平,主蛊毒鬼注,鬼魅,邪气在臧中,除咳逆寒热。一名凌泉,一名大就。生山谷。

此句开篇点明了药材的药性、功效以及生长环境。‘味苦平’描述了药材的口感和药性,苦味在中医理论中通常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平则表示药性平和,不会有过激的反应。‘主蛊毒鬼注,鬼魅,邪气在臧中’列举了该药材的主要治疗对象,即各种邪气和毒素引起的疾病,如蛊毒、鬼魅等,这些病症在古代医学中较为复杂,体现了该药材的广泛用途。‘除咳逆寒热’说明了其可以治疗咳嗽、寒热等症状,表明其具有调和阴阳、平衡寒热的功效。‘一名凌泉,一名大就’是对该药材的别称,丰富了药材的命名方式。‘生山谷’则点明了其生长环境,通常生于山谷之中,暗示了其可能具有天然野生、纯朴无邪的特性。

《吴普》曰:蜀黄环,一名生刍,一名根韭,神农黄帝岐伯桐君扁鹊辛,一经,味苦有毒,二月生,初出,正赤,高二尺,叶黄,员端,大茎,叶有汗,黄白,五月实员,三月采根,根黄,从理如车辐,解,治蛊毒(《御览》)。

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蜀黄环的形态、生长周期、采集时间以及药用部位。‘蜀黄环’是药材的正式名称,‘一名生刍,一名根韭’则是其别称,体现了古代对药材名称的多样性。‘神农黄帝岐伯桐君扁鹊辛’列举了古代医学家对蜀黄环的认可,增加了其可信度和权威性。‘一经’表示该药材经过了一次加工,‘味苦有毒’再次强调了其药性和毒性。‘二月生,初出,正赤,高二尺’描述了其生长特征,包括生长时间、颜色和高度。‘叶黄,员端,大茎,叶有汗,黄白’详细描绘了其叶片的特征。‘五月实员,三月采根,根黄,从理如车辐’说明了其果实和根部的特征,以及采集时间。‘解,治蛊毒’再次强调了其药用价值,尤其是对蛊毒的治疗效果。

《名医》曰:生蜀郡,三月采根,阴干。

此句是对蜀黄环采集和干燥方法的描述。‘生蜀郡’说明了其产地,蜀郡即今天的四川地区,表明了该药材的地理分布。‘三月采根’明确了采集时间,通常在春季进行,此时药材的品质最佳。‘阴干’则是干燥方法,通过自然晾晒的方式,保持药材的药效。

案蜀都赋,有黄环,刘逵云:黄环出蜀郡。沈括补笔谈云:黄环即今朱藤也,天下皆有,叶如槐,其花穗悬紫色如葛,花,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京师人家园圃中,作大架种之,谓之紫藤花者,是也。

此段文字通过引用文献,进一步丰富了蜀黄环的背景知识。‘案蜀都赋’引用了《蜀都赋》中的记载,表明黄环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刘逵云:黄环出蜀郡’是刘逵对黄环产地的确认。‘沈括补笔谈云:黄环即今朱藤也’则是沈括对黄环的进一步解释,认为其与现代的朱藤相同。‘天下皆有,叶如槐,其花穗悬紫色如葛’描述了朱藤的形态,‘花,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则说明了其食用价值和潜在风险。‘京师人家园圃中,作大架种之,谓之紫藤花者,是也’描述了朱藤在古代的种植情况,以及人们对它的称呼。这些信息丰富了我们对古代药材和植物的了解,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种植文化和饮食习俗。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黄环》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69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