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皂荚-原文
味辛咸温。
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
生川谷。
《名医》曰:生壅州,及鲁邹县,如猪牙者良,九月十月采,阴干。
案《说文》云:荚草实。
《范子计然》云:皂荚出三辅,上价一枚一钱。
广志曰:鸡栖子,皂荚也(《御览》),皂即草省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皂荚-译文
味道辛辣、咸、温。
主要治疗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说:生长在壅州,以及鲁邹县,形状像猪牙的最好,在九月或十月采集,然后在阴凉处晾干。
根据《说文》记载:荚草的果实。
《范子计然》说:皂荚出自三辅地区,价格高的时候一枚值一钱。
《广志》说:鸡栖子就是皂荚(《御览》),皂即草省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皂荚-注解
味辛咸温:指这种植物的药性味道,辛表示其有发散的作用,咸有软坚的作用,温表示其性质温和,能够驱寒。
主风痹:风痹,即风寒湿痹,是一种以肢体关节疼痛、麻木、拘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死肌:指因疾病或衰老而失去活力的肌肉。
邪气:指侵入人体导致疾病的因素,如风、寒、湿、热等。
风头:指头部因风邪引起的疾病。
泪出:指泪液分泌过多。
利九窍:九窍指眼、耳、鼻、口、舌、肛门、尿道、阴道、耳道,利九窍表示药物能够通畅这些窍道。
杀精物:指能够消除或抑制寄生虫等有害生物。
生川谷:生川谷,指这种植物生长在河流山谷等地。
《名医》:《名医》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
生壅州:生壅州,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鲁邹县:鲁邹县,指古代的一个县名。
猪牙者良:猪牙者良,形容皂荚的外形像猪的牙齿,认为这种形状的皂荚质量较好。
九月十月采:九月十月,指农历九月和十月,古代认为这个时间段采集的药材质量较好。
阴干:阴干,指在阴凉通风处自然晾干,以保持药材的药性。
案《说文》云:案,《说文》是一部古代的字典,云表示根据《说文》的说法。
荚草实:荚草实,指豆科植物豆荚中的种子。
《范子计然》:《范子计然》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部书籍。
皂荚出三辅:皂荚出三辅,指皂荚在古代的三个辅佐地区产出。
上价一枚一钱:上价一枚一钱,指皂荚的价格较高,一枚皂荚价值一钱。
广志:广志,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部地理或植物学著作。
鸡栖子:鸡栖子,指皂荚的别称。
《御览》:《御览》是一部古代的类书,收录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皂即草省文:皂即草省文,指皂荚是草类植物的一种,省文表示简化书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皂荚-评注
味辛咸温,这句话描述了皂荚的药性。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味和性是决定其功效的关键。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咸味则能软坚散结,温性则能温中散寒。因此,皂荚的这种药性使其适用于治疗风痹、死肌等寒湿痹阻的病症。
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这一段列举了皂荚的主治功效。风痹是指由风邪引起的关节疼痛,死肌是指肌肉失去活力,邪气是指体内外的病邪,风头是指头部因风邪引起的疼痛,泪出是指泪液分泌过多,利九窍是指能够通畅九窍(即耳、目、口、鼻、舌、喉、肛门、尿道、阴道),杀精物是指能够杀死体内的寄生虫。这些功效表明皂荚在中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生川谷。这句话说明了皂荚的生长环境,即在山谷等地自然生长。在中医中,药物的来源也是其药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生长环境对药效的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
《名医》曰:生壅州,及鲁邹县,如猪牙者良,九月十月采,阴干。这段话引用了《名医》一书中的记载,描述了皂荚的产地、品质和采集时间。壅州和鲁邹县是古代的地理名称,猪牙形状的皂荚被认为是品质较好的。采集时间在九月十月,阴干则是为了保存药效。
案《说文》云:荚草实。《范子计然》云:皂荚出三辅,上价一枚一钱。广志曰:鸡栖子,皂荚也(《御览》),皂即草省文。这三句话分别引用了《说文》、《范子计然》和《广志》等古代文献,对皂荚的名称、产地和价格进行了说明。《说文》中将其称为荚草实,表明其是荚果的果实。《范子计然》中提到皂荚产自三辅地区,且价格较高,一枚皂荚价值一钱。《广志》中将其称为鸡栖子,并指出皂即草省文,说明皂荚在古代文献中有着不同的名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植物的认知和命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