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桐叶-原文
味苦寒。
主恶蚀,创着阴皮,主五痔,杀三虫。
华主传猪创,饲猪,肥大三倍。
生山谷。
《名医》曰:生桐柏山。
案《说文》云:桐,荣也,梧,梧桐木,一名榇。
《尔雅》云:榇梧。
郭璞云:今梧桐,又荣桐木。
郭璞云:即梧桐。
《毛诗》云:梧桐生矣。
《传》云:梧桐柔木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桐叶-译文
味道苦而寒凉。
主要用于治疗恶蚀(一种疾病),能够治疗皮肤上的创伤,是治疗五种痔疮的主要药物,还能杀死三种寄生虫。
其花可以用来治疗猪的创伤,用这种花喂猪,猪会长得大三倍。
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一书中提到:生长在桐柏山。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桐,是指茂盛的意思,梧,是指梧桐树,也叫做榇。
《尔雅》中提到:榇是梧桐。
郭璞解释说:现在的梧桐,又称为荣桐木。
《毛诗》中提到:梧桐树生长起来了。
《传》中说:梧桐是一种柔韧的树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桐叶-注解
味苦寒:味指药物的口感,苦寒表示药物的性质,苦味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寒性则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
恶蚀:指恶性的侵蚀,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疾病或病症对身体的侵害。
创着阴皮:创指伤口,阴皮可能指身体较隐蔽的部位,这里可能描述的是伤口位于身体隐蔽部位。
五痔:五痔是指五种不同类型的痔疮,中医认为痔疮是由气血不畅、湿热内蕴等原因引起的。
三虫:三虫在中医中指的是蛔虫、绦虫、钩虫等寄生虫,这里指的是药物具有杀虫的作用。
华主传猪创,饲猪,肥大三倍:华主传猪创可能是指某种药物可以治疗猪的伤口,饲猪肥大三倍则表示这种药物对猪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生山谷:生表示生长,山谷指的是山间谷地,这里可能指的是药物生长的环境。
桐柏山:桐柏山是中国的一座山名,位于河南省南部。
荣:荣指草木茂盛,这里可能用来形容桐树的生长状态。
梧:梧指梧桐树,梧桐木的一种。
榇:榇是一种树木,与梧桐相似。
榇梧:榇梧可能是指榇树和梧桐树,两者在《尔雅》中并列提及。
郭璞:郭璞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训诂学家,他的注释对后世理解古文有重要影响。
毛诗:毛诗即《诗经》中的毛传,是《诗经》的一种注释。
梧桐生矣:出自《诗经》中的诗句,表示梧桐树已经生长起来。
柔木:柔木指的是质地柔软的树木,这里可能是在形容梧桐木的特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桐叶-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名医别录》,是对一种草本植物的描述。首先,‘味苦寒’一句,是对该植物味道和性质的概括。‘苦’字暗示了其性质可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而‘寒’则表明其性质偏凉,适合用于清热去火的药方中。
‘主恶蚀,创着阴皮,主五痔,杀三虫’这一句,详细说明了该植物的药用价值。‘恶蚀’可能指的是消除恶疮,‘创着阴皮’则是指治疗皮肤创伤,‘五痔’是指痔疮,‘三虫’则是指体内的寄生虫。这表明该植物在中医中被视为一种多用途的药材。
‘华主传猪创,饲猪,肥大三倍’这一句,则是对该植物实际应用的一种描述。‘华’在这里指的是植物的果实或花朵,‘传猪创’可能是指将这种植物用于猪的伤口治疗,‘肥大三倍’则说明了这种植物对猪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生山谷’一句,描述了该植物的生境,表明它生长在山谷等湿润的环境中。
《名医》曰:‘生桐柏山’一句,引用了古代医学著作中的记载,进一步明确了该植物的产地,桐柏山,这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暗示了该植物可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案《说文》云:‘桐,荣也,梧,梧桐木,一名榇。《尔雅》云:榇梧。郭璞云:今梧桐,又荣桐木。郭璞云:即梧桐。《毛诗》云:梧桐生矣。《传》云:梧桐柔木也。’这一段引经据典,详细解释了‘桐’字的含义。‘桐’字在这里不仅仅指代一种树木,还包含了它的象征意义和文学意象。‘荣’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茂盛,‘柔木’则是对梧桐木特性的描述,即柔软而坚韧。这些描述不仅丰富了‘桐’字的内涵,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总体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一种植物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植物药用价值和特性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