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蠡鱼-原文
(初学记引作鳢鱼)
味甘寒。
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
一名鲖鱼。
生池泽。
“《名医》曰:生九江,采无时。”
案《说文》云:,鲖也。鲖,也。读若裤栊。
“《广雅》云:鲡,鯣鲖也。”
“《尔雅》云:鳢。郭璞云:鲖也。”
“《毛诗》云:鲂鳢。”
“《传》云:鳢鲖也。”
据《说文》云:鳢鳠也。
与不同,而毛苌。
郭璞以鲖释鳢,与许不合。
然初学记引此亦作鳢,盖二字音同,以舛,不可得详。
“《广雅》又作鲡,亦音之。”
又广志云:豚鱼,一名鲖(《御览》),更异解也。
又陆玑云:鳢即鲍鱼也。
似鳢,狭厚,今京东人犹呼鳢鱼。
又本草衍义曰。
蠡鱼,今人谓之黑鲤鱼,道家以为头有星为厌。
据此诸说,若作鲤字,《说文》所云鲖。
广志以为江豚,本草衍义以为黑鲤鱼,若作鲤字,《说文》以为鲡。
“《广雅》以为鳗鲡。”
陆玑以为鲍鱼,说各不同,难以详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蠡鱼-译文
(初学记引作鳢鱼)
味道甜而寒凉。
主要治疗湿痹,面部浮肿,以及水肿病。
也被称为鲖鱼。
生活在池塘和湖泊中。
《名医》说:生长在九江,采摘没有固定的时间。
根据《说文》记载:鲖,是一种鱼。鲖,也是鱼的一种。读音类似于‘裤栊’。
《广雅》说:鲡,是鯣鲖。
《尔雅》说:鳢。
郭璞说:鲖。
《毛诗》说:鲂鳢。
《传》说:鳢鲖。
根据《说文》记载:鳢鳠。
与‘鳢’不同,而毛苌认为是‘鳢’。郭璞用‘鲖’来解释‘鳢’,与许慎的记载不符。然而,《初学记》引用此鱼时也写作‘鳢’,大概是因为这两个字的发音相同,由于记载的错乱,无法详细考证。
《广雅》又写作‘鲡’,也是根据发音。
《广志》说:豚鱼,也被称为鲖(《御览》),有另一种解释。
陆玑说:鳢就是鲍鱼。
像鳢鱼一样,狭长而厚,现在京东地区的人仍然称鳢鱼为‘鳢鱼’。
《本草衍义》说:蠡鱼,现在人们称之为黑鲤鱼,道家认为头部有星的是‘厌’,根据这些说法,如果写作‘鲤’字,《说文》中记载的鲖。
《广志》认为是江豚,而《本草衍义》认为是黑鲤鱼,如果写作‘鲤’字,《说文》认为是鲡,《广雅》认为是鳗鲡,陆玑认为是鲍鱼,说法各不相同,难以详细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蠡鱼-注解
鳢鱼:鳢鱼,又称鲖鱼,是一种淡水鱼类。在古文中,鳢鱼常与鲖鱼混用,二者在古代文献中指的可能是同一种鱼。鳢鱼的味道甘寒,据《名医别录》记载,它有治疗湿痹、面目浮肿和水肿等功效。
湿痹:湿痹,古称痹证,是一种由于湿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面目浮肿:面目浮肿,指面部和眼睑部位出现肿胀,多由水液代谢异常引起。
大水:大水,在此指水肿,即身体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
鲖鱼:鲖鱼,与鳢鱼相似,但在《广雅》中被称为鯣鲖,与《尔雅》中的鳢相区别。
池泽:池泽,指池塘和湖泊,是鳢鱼等淡水鱼类的自然栖息地。
九江:九江,指古代的九江地区,位于今江西省北部,因境内有九条主要河流而得名。
无时:无时,指没有特定的时间,即随时可以采摘。
鲖:鲖,古书中的鱼名,有时与鳢混淆,具体指哪种鱼在古代文献中存在争议。
裤栊:裤栊,一种古代的衣物,与鲖鱼的读音相似。
广雅:《广雅》,古代辞书,由东汉学者张揖编纂,收录了许多古代词汇和解释。
尔雅:《尔雅》,古代辞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词典,由周秦之际的学者编纂。
郭璞:郭璞,东晋时期学者,对《尔雅》等古籍有重要注释。
毛诗:《毛诗》,即《诗经》中的毛传,是《诗经》的一种注释。
毛苌:毛苌,西汉学者,对《诗经》有重要注释。
舛:舛,错误,此处指《说文》中的鲖与毛苌的注释不符。
广志:《广志》,古代地理书,由东晋学者张华编纂。
豚鱼:豚鱼,一种鱼类,与鲖鱼有相似之处。
本草衍义:《本草衍义》,古代药物学著作,对药物的性能、功效等有详细论述。
蠡鱼:蠡鱼,古代对某些鱼类的称呼,与鲖鱼有相似之处。
黑鲤鱼:黑鲤鱼,一种淡水鱼类,颜色较深。
厌:厌,古代一种避邪的符咒,此处指头上有星点的鲤鱼被认为具有避邪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蠡鱼-评注
此段古文首先对一种鱼类进行了描述,从其味道、主治疾病、生长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味甘寒’一句,体现了古人对食物性味的重视,甘寒之味在中医理论中通常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肿的功效。
‘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三句,说明了这种鱼类在中医中的药用价值,湿痹是指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面目浮肿则是指面部水肿,下大水可能是指治疗水肿病症。这些描述反映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关注和探索。
‘一名鲖鱼。生池泽’两句,给出了这种鱼类的别称和生长环境,鲖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生活在池塘和湖泊中,这也为后文对这种鱼类的进一步讨论提供了背景。
《名医》一段,引用了古代医书对鲖鱼的记载,‘生九江,采无时’说明了鲖鱼的生长地不限于某个特定的水域,且可以随时采集。
‘案《说文》云’以下,是对鲖鱼名称的考证,引用了《说文解字》等古籍对鲖鱼名称的解读,以及与鳢、鲖、鲡等字音、义的比较。这一部分体现了古人对文字的深入研究和对物种名称的考据。
‘郭璞云’一段,引用了郭璞对鲖鱼和鳢的解释,指出郭璞的解释与许慎的《说文解字》有所不同,这反映了古人在学术上的争论和不同观点。
‘然初学记引此亦作鳢’一句,说明了《初学记》中也有将鲖鱼称为鳢鱼的记载,这进一步说明了鲖鱼名称的多样性。
‘又陆玑云’以下,介绍了陆玑对鲖鱼的看法,他认为鲖鱼就是鲍鱼,并引用了《本草衍义》中对蠡鱼的称呼,以及道家的看法,这些都增加了对鲖鱼认识的复杂性。
最后一句‘广志以为江豚,本草衍义以为黑鲤鱼,若作鲤字,《说文》以为鲡。《广雅》以为鳗鲡。陆玑以为鲍鱼,说各不同,难以详究’总结了前文提到的各种关于鲖鱼的不同说法,表明鲖鱼的名称和性质存在争议,难以确定其确切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