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蜜蜡-原文
味甘微温。
主下利脓血,补中续绝伤金创,益气不饥耐老。
生山谷。
《名医》曰:生武都蜜房木石间。
案西京杂记云:南越王献高帝蜜蜡,二百枚。
玉篇云:蜡,蜜滓。
陶宏景云:白蜡生于蜜中。
故谓蜜蜡。
《说文》无蜡字。
张有云:腊别蜡,非,旧作蜡,今据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蜜蜡-译文
味道甜,性微温。
主要治疗下利脓血的症状,可以补中益气,续接断绝的伤口,治疗金创,补充元气,使人不感到饥饿,延缓衰老。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记载:蜜蜡生长在武都的蜜房、木石之间。
根据《西京杂记》记载:南越王向汉高祖献上二百枚蜜蜡。
《玉篇》说:蜡,是蜜的渣滓。
陶宏景说:白蜡是从蜜中生长出来的。因此被称为蜜蜡。
《说文》中没有‘蜡’字。
张有说:腊和蜡是不同的,不是,以前写作‘蜡’,现在根据实际情况改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蜜蜡-注解
味甘微温:味甘,指味道甜美;微温,指性质温和。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性味是判断其功效和适用范围的重要依据。
下利脓血:下利,指腹泻;脓血,指含有脓和血液的排泄物。这种症状常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
补中续绝伤金创:补中,指补益脾胃;续绝伤,指治疗断绝的伤口;金创,指刀伤或枪伤。这里指的是治疗伤口愈合不良。
益气不饥耐老:益气,指增强体力;不饥,指减少饥饿感;耐老,指延缓衰老。这是对药物功效的描述,表示其有增强体力、减少饥饿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生山谷:生,指生长;山谷,指山沟和山谷。这里指的是药物的生长环境。
武都蜜房木石间:武都,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蜜房,指蜜蜂的巢穴;木石间,指在树木和石头之间。这里描述了蜜蜡的生长地点。
蜜蜡:蜜蜡,是一种有机宝石,由蜜蜂在采集花蜜时分泌的蜡质和树脂混合而成。在古代,蜜蜡常被用作药材和装饰品。
《名医》:《名医》指的是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具体书名不详。
南越王献高帝蜜蜡,二百枚:南越王,指南越国的国王;高帝,指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蜜蜡,如上所述。这里描述了南越王向汉高祖献上蜜蜡的历史事件。
玉篇:《玉篇》是古代的一部字书,由东汉许慎编撰。
蜡,蜜滓:蜡,指蜜蜡;蜜滓,指蜜蜂在制造蜜蜡过程中剩下的蜜汁。
陶宏景:陶宏景,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
《说文》:《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编撰的一部文字学著作,详细解释了汉字的形、音、义。
张有:张有,可能是古代某位学者或医学家的名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蜜蜡-评注
味甘微温,这句话首先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描述了蜜蜡的药性。‘甘’味在中医理论中代表滋补,‘微温’则表示其性质温和,适合长期服用。这种描述符合中医对药材性能的把握,强调了蜜蜡的滋补作用。
主下利脓血,这里的‘下利脓血’指的是腹泻并伴有脓血的症状,这在中医中可能是由湿热内蕴或脾胃虚弱引起的。蜜蜡被认为可以治疗这种症状,说明其具有清热解毒、健脾止泻的功效。
补中续绝伤金创,这里的‘补中’指的是补益脾胃,‘续绝’可能是指治疗久病体虚,‘伤金创’则是指治疗创伤。这句话表明蜜蜡具有强壮身体、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益气不饥耐老,‘益气’意味着增强体力,‘不饥’则是指能够减少饥饿感,‘耐老’则是说能够抗衰老。这些描述突出了蜜蜡的养生保健功能,符合古代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
生山谷,这里的‘生’指的是蜜蜡的自然生长环境,‘山谷’则是指蜜蜡主要生长在山谷之间。这句话揭示了蜜蜡的产地,也说明了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
《名医》曰:生武都蜜房木石间,这是引用了古代医学典籍《名医别录》中的记载,说明了蜜蜡的生长环境,即武都地区的蜜房和木石之间,增强了描述的可信度。
案西京杂记云:南越王献高帝蜜蜡,二百枚。玉篇云:蜡,蜜滓。陶宏景云:白蜡生于蜜中。故谓蜜蜡。这里引用了《西京杂记》和《玉篇》中的记载,以及陶宏景的解释,进一步说明了蜜蜡的名称由来和生长特点。‘蜜蜡’一词的出现,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蜜蜡认识的深入。
《说文》无蜡字。张有云:腊别蜡,非,旧作蜡,今据改。这里提到了《说文解字》中没有‘蜡’字,以及张有对‘蜡’字的解释和更正。这说明古代文献对‘蜡’字的记载存在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学者对文字的考订和修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