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牡蛎-原文
味咸平。
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
一名蛎蛤,生池泽。
“《名医》曰:一名牡蛤,生东海,采无时。”
案《说文》云:虿,蚌属。似螊,微大,出海中,今民食之,
读苦赖又云:蜃属,有三,皆生于海,蛤厉,千岁雀所化,
秦谓之牡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牡蛎-译文
味道咸而平和。
主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一种症状,类似于寒战)、惊恐、愤怒、去除拘缓(一种疾病,表现为身体不自在)和鼠瘘(一种疾病,指颈部或耳后淋巴结肿大),以及女子的赤白带下。长期服用,能增强骨骼和关节,消除邪气,延年益寿。它也被称为蛎蛤,生长在池塘和湖泊中。
《名医》说:它也被称为牡蛤,生长在东海,采集没有固定的时间。
根据《说文》记载:蛎,属于蚌类。外形像蝾螈,稍微大一些,出自海中,现在人们食用它。又有人说:属于蜃类,有三种,都生长在海中,蛤蜊是千岁雀变化而成的,秦地称它为牡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牡蛎-注解
味咸平:指这种海产品的味道是咸的,性质平和。
伤寒寒热: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感冒症状,包括发热、恶寒等。
温疟洒洒:温疟是一种疾病,症状为发热、出汗、寒战等,洒洒形容汗出不止。
惊恚怒气:惊恚指因惊吓或愤怒而引起的情绪波动,怒气即愤怒的情绪。
除拘缓鼠瘘:拘缓指拘束、束缚,鼠瘘是一种疾病,指颈部或腋下等处有如鼠咬的瘘管。
女子带下赤白:女子带下指女性月经期间或月经后出现的异常分泌物,赤白指分泌物颜色异常。
久服:长期服用。
强骨节:使骨骼和关节强壮。
杀邪气:消除体内的邪气,即疾病的原因。
延年:延长寿命。
一名蛎蛤:这种海产品还有一个名字叫蛎蛤。
生池泽:这种海产品生长在池塘或湖泊中。
牡蛤:一种海产品的名称,与蛎蛤是同一种生物。
东海:指中国东部沿海的东海。
采无时:可以随时采集。
虿:一种毒虫,属于蚌类。
似螊:像螭,螭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
微大:稍微大一些。
出海中:生长在海中。
今民食之:现在人们食用它。
读苦赖:读音为苦赖。
蜃属:属于蜃类,蜃是一种海生的软体动物。
有三:有三种。
皆生于海:都生长在海中。
蛤厉:蛤的一种,蛤厉指蛤的毒性。
千岁雀所化:经过千年,雀鸟变化而成。
秦谓之牡蛎:在秦国,人们称之为牡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牡蛎-评注
味咸平,此句点明了蛎蛤的味性。在中医理论中,味性是药物归经和功效的重要依据。咸味入肾,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平性则表示其性质平和,无偏胜之害,适合多种体质的人群。这为后续的药效描述奠定了基础。
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此段列举了蛎蛤的主治疾病。伤寒寒热指外感风寒和发热症状,温疟洒洒则是指疟疾的一种,表现为发热、出汗等症状。惊恚怒气指的是情绪不稳定,容易惊恐和愤怒。拘缓鼠瘘是古代对某些疾病的称呼,可能指的是一些慢性病或皮肤疾病。女子带下赤白则是妇科疾病。这些病症的描述体现了蛎蛤的广泛药用价值。
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这句话强调了蛎蛤的长期服用效果。强骨节表示蛎蛤可以强壮筋骨,增强关节的韧性。杀邪气则是指蛎蛤具有驱邪的功效,延年则是说长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寿。这些功效在古代医学中得到了认可,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
一名蛎蛤,生池泽。这句话介绍了蛎蛤的名称和生长环境。蛎蛤是一种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的贝类,这里的池泽可能指的是淡水湖泊或沼泽地。这一描述为后人寻找和采集蛎蛤提供了方向。
《名医》曰:一名牡蛤,生东海,采无时。这里引用了《名医》一书中的记载,进一步说明了蛎蛤的名称和产地。牡蛤是蛎蛤的另一种称呼,生东海则说明其主要产于东海地区。采无时意味着蛎蛤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集,不受季节限制。
案《说文》云:虿,蚌属。似螊,微大,出海中,今民食之,读苦赖又云:蜃属,有三,皆生于海,蛤厉,千岁雀所化,秦谓之牡蛎。这段话引用了《说文解字》中对蛎蛤的描述。虿是蚌属的一种,似螊但稍大,生活在海中。苦赖是蛎蛤的别称,蜃属则有三种,都生活在海中。蛤厉是指蛤蜊,千岁雀所化则是古代的一种传说,认为蛤蜊是由千年雀鸟所化。秦谓之牡蛎则说明在秦朝时期,蛎蛤被称为牡蛎。这些记载丰富了我们对蛎蛤的认识,也体现了古代文献对生物名称和传说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