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海蛤-原文
味苦平。
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
一名魁蛤。
<吴普>曰:海蛤,神农苦,岐伯甘,扁鹊咸,大节头有文,文如磨齿,采无时。
<名医>曰:生南海。
案《说文》云:蛤,蜃属,海蛤者,百岁燕所化,魁蛤,一名复累老服冀所化。
<尔雅>云:魁陆。
郭璞云:本草云,魁,状如海蛤,园而厚朴有理纵横,即今之蚶也。
<周礼>鳖人供蠔郑司农云:蠔,蛤也。
杜子春云:蠔蜯也。
周书王会云:东越海蛤。
孔晁云:蛤,文蛤。
按《名医》别出海蛤条云:一名魁陆,一名活东,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海蛤-译文
味道苦,性质平和。
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逆、呼吸急促、胸部胀满、胸痛、寒热等症状。又称为魁蛤。
《吴普》说:海蛤,在神农时代被认为是苦的,在岐伯时代被认为是甜的,在扁鹊时代被认为是咸的,大节头上有花纹,花纹像磨过的牙齿,采集没有固定的时间。
《名医》说:海蛤生长在南海。
根据《说文》的说法:蛤属于蜃类,海蛤是百岁燕鸟所化成的,魁蛤,又称复累老服冀所化。《尔雅》说:魁陆。郭璞注释说:本草上记载,魁,形状像海蛤,圆形而厚实,纹理纵横,就是现在的蚶。
《周礼》中鳖人供蠔,郑司农说:蠔,就是蛤。杜子春说:蠔蜯。周书王会记载:东越有海蛤。孔晁注释说:蛤,指的是文蛤。
按照《名医》的记载,在海蛤条目中提到:一名魁陆,一名活东,这是不正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海蛤-注解
苦:味苦,指味道苦涩,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苦味被认为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
平:味平,指味道不寒不热,性质平和,在中医理论中,平和之味被认为对人体有益无害。
咳逆上气:指咳嗽并伴有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的症状,是中医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
喘息烦满:喘息指呼吸困难,烦满则指胸部感到闷胀不适。
胸痛:胸部疼痛,可能是心脏、肺部或胸膜等部位出现问题。
寒热:寒热交替,指身体交替出现寒冷和发热的症状,是中医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魁蛤:魁蛤,一种海蛤,古称魁陆,据《尔雅》记载,魁蛤状如海蛤,园而厚朴有理纵横,即今之蚶。
海蛤:海蛤,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双壳类动物,古医书中常将其作为药用。
神农:神农,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始祖,被尊为中医药的奠基人。
岐伯:岐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与黄帝并称,被尊为中医学的鼻祖。
扁鹊:扁鹊,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以医术高超著称。
大节头:大节头,指海蛤的壳上较大的节纹。
文如磨齿:文如磨齿,形容海蛤壳上的纹理像磨过的牙齿一样。
采无时:采无时,指海蛤可以随时采集,没有特定的采集时间。
生南海:生南海,指海蛤生长在南海地区。
燕:燕,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能化为各种生物。
复累老服冀所化:复累老服冀所化,指海蛤是由复累老(一种神兽)的皮毛所化。
魁陆:魁陆,即魁蛤,古称魁陆。
蚶:蚶,一种生活在海中的双壳类贝类,外形与海蛤相似。
蠯:蠯,指一种生活在岩石上的软体动物,古医书中常将其与蛤混淆。
蠯蜯:蠯蜯,指蠯和蜯,两种不同的软体动物。
东越:东越,古代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称呼。
活东:活东,可能是对海蛤的一种别称,但《名医》中提到此名非正式名称。
按《说文》云:按《说文》云,指根据《说文解字》一书的内容。
案《尔雅》云:案《尔雅》云,指根据《尔雅》一书的内容。
《周礼》:《周礼》,古代一部关于周代官制的书。
郑司农:郑司农,指郑玄,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家。
杜子春:杜子春,东汉时期的经学家。
周书王会:周书王会,指《周书》中的王会篇,记载了周代的会盟和外交。
孔晁:孔晁,东汉时期的经学家。
《名医》:《名医》,古代医学著作,可能指《名医别录》等医学典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海蛤-评注
味苦平,这是对海蛤味道和药性的描述。在古医书中,药物的味道和药性是决定其功效的重要依据。味苦平意味着海蛤的味道苦涩,性质平和,这种性质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相关联。
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这些症状的描述揭示了海蛤的主治功能。咳逆上气指的是咳嗽剧烈,气逆而上;喘息烦满则是指呼吸困难,胸部闷胀;胸痛和寒热则表明海蛤可能对胸部疾病和寒热病有治疗作用。
《吴普》中的记载提供了关于海蛤的四时五味及形状的描述。神农、岐伯、扁鹊等古代医学家对海蛤的不同认识,反映了当时医学界对药物性质的理解和认识差异。大节头有文,文如磨齿,描绘了海蛤的外形特征,采无时则说明海蛤的采集不受季节限制。
《名医》的记载进一步明确了海蛤的产地,生南海,说明海蛤主要产自南海地区。这种地域性的描述有助于后人对药物来源和品质的判断。
《说文》中的解释将蛤归类为蜃属,海蛤被认为是百岁燕所化,这种说法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化解释。魁蛤,一名复累老服冀所化,这些描述增加了海蛤的神秘性和神秘属性。
《尔雅》和《周礼》中的记载则从更实际的层面描述了海蛤的形态和用途。《尔雅》中的魁陆,郭璞的解释和《本草》的记载都表明魁蛤即今之蚶,这是一种具体的生物形态描述。而《周礼》中的鳖人供蠯,郑司农和杜子春的解释,以及《周书王会》和孔晁的记载,都体现了海蛤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用途。
《名医》别出海蛤条中的记载,进一步澄清了海蛤的不同名称,如魁陆、活东等,避免了名称上的混淆。这些古文内容不仅是对海蛤的描述,也是对古代医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