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黄耆-原文
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一名戴糁。
生山谷。
《名医》曰:一名戴椹,一名独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黄耆-译文
味道甜,稍微有点温。
主要用于治疗痈疽久治不愈的伤口,能够排出脓液,减轻疼痛,治疗大风(一种疾病),痢疾,五种痔疮,鼠瘘(一种疾病),补充虚弱,以及儿童的百种疾病。这种草药还有一个名字叫戴糁。它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记载:这种草药还有一个名字叫戴椹,另一个名字叫独椹,还有一个名字叫芰草,还有蜀脂和百本等名字。它生长在蜀郡的白水汉中地区,每年的二月和十月采集,然后在阴凉处晾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黄耆-注解
味甘微温:味甘指味道甜,微温表示药性温和。在中医理论中,甘味常用于调和药性,而微温则表示药物性质不寒不热,适合多种体质的人群。
主痈疽久败创:主,治疗;痈疽,指皮肤化脓性感染;久败创,指久治不愈的伤口。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久治不愈的痈疽和伤口。
排脓止痛:排脓,指排出脓液;止痛,指缓解疼痛。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药物能排出脓液并缓解疼痛。
大风:大风,指麻风病,一种慢性传染病。
痢疾:痢疾,指细菌性痢疾,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以腹泻、腹痛等症状为主。
五痔:五痔,指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等。
鼠瘘:鼠瘘,指由鼠咬伤引起的化脓性感染。
补虚:补虚,指补充身体虚弱,增强体质。
小儿百病:小儿百病,指儿童常见的各种疾病。
一名戴糁:一名,即别名;戴糁,是这种药物的别名。
生山谷:生,指生长;山谷,指山谷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药物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名医》可能是指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但具体是哪一部无法确定。
戴椹:戴椹,可能是这种药物的另一种别名。
独椹:独椹,也可能是这种药物的别名。
芰草:芰草,一种水生植物,此处可能是药物的别名。
蜀脂:蜀脂,可能是指四川地区的一种油脂,此处可能是药物的别名。
百本:百本,可能是药物的别名,也可能是指生长数量众多。
生蜀郡白水汉中:生,指生长;蜀郡,指古代的蜀地,即现在的四川地区;白水汉中,指汉中的白水地区。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药物生长在蜀郡的白水汉中。
二月十月采:二月和十月,指采集这种药物的时间,通常是农历的二月和十月。
阴干:阴干,指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以保持药物的性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黄耆-评注
味甘微温,此句描述了药材的口感和性质。在中医理论中,味甘具有滋补、和中、缓急的作用,微温则表示其性质温和,不刺激。这种性质决定了它适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
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这一段列举了该药材的主治功效。痈疽久败创指的是久治不愈的痈疽疮疡,排脓止痛则是指能够排出脓液并减轻疼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等病症,都是中医中常见的疾病,而补虚、小儿百病则表明此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适用于小儿。
一名戴糁。此句是对药材的别称,戴糁在古汉语中可能是指某种植物的果实或种子,表明此药来源于自然界。
生山谷。这句话说明了该药材的生长环境,山谷通常指山间幽静的地方,暗示了此药可能生长在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环境中。
《名医》曰:这句话引用了古代医学典籍《名医别录》中的内容,增强了所述信息的权威性。
一名戴椹,一名独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这些别称进一步丰富了药材的名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对同一药材的不同认识。
生蜀郡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这一段详细描述了药材的产地、采集时间和干燥方法。蜀郡、白水汉中是古代地名,表明此药产地在蜀地,采集时间为农历二月和十月,阴干则是一种传统的干燥方式,有助于保存药材的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