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道家的哲学体系。庄子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文风著称,其著作充满了寓言故事和哲学思辨。
年代: 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庄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现存《庄子》共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和杂篇则可能由庄子的弟子或后学整理和补充。
内容简要:《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共33篇。该书以寓言、对话等形式阐述道家思想,核心主张“无为”、“逍遥”,强调顺应自然、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庄子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摆脱物欲束缚,达到心灵的超脱。《庄子》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也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外篇-马蹄-原文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 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 三矣!
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 方者中矩。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
夫埴木之 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 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 ,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闚。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 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 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 而天下始疑矣。
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
故纯朴不残, 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 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夫马 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马知已此矣!
夫加 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
故马之知而 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
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已此矣!
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 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 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外篇-马蹄-译文
马的蹄子可以踏霜雪,毛可以抵御风寒。吃草饮水,翘起蹄子奔跑,这是马的本性。即使有高台大屋,对马来说也没有用处。
到了伯乐出现,他说:“我擅长驯马。”于是用火烧、剔毛、刻印、烙印,用缰绳拴住,用马槽喂养,结果马死了十分之二三。
让马饥饿、口渴,驱赶它们奔跑,整齐排列,前面有嚼子和装饰的困扰,后面有鞭子的威胁,结果马死了超过一半。
陶工说:“我擅长制作陶器。”圆的符合圆规,方的符合矩尺。
木匠说:“我擅长制作木器。”弯曲的符合钩子,直的符合墨线。
陶土和木材的本性,难道是想符合规矩钩绳吗?
然而世人却称赞说:“伯乐擅长驯马,陶工和木匠擅长制作陶器和木器。”这也是治理天下的人的过错。
我认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不是这样。百姓有他们的本性,织布穿衣,耕种吃饭,这叫做共同的德行。统一而不偏袒,叫做自然放任。
所以在至德的时代,人们的行为稳重,目光专注。那时,山上没有小路,水泽上没有桥梁;万物群居,连成一片;禽兽成群,草木茂盛。
所以禽兽可以被拴着游玩,鸟巢可以攀爬窥视。
在至德的时代,人与禽兽同居,与万物共存。哪里知道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呢!
大家都没有知识,德行不会偏离;大家都没有欲望,这叫做朴素。朴素而百姓的本性得以保持。
到了圣人出现,他们勉强推行仁,勉强推行义,天下开始产生疑惑。
放纵地追求快乐,刻意地追求礼仪,天下开始分裂。
所以纯朴不被破坏,谁会制作祭祀的器具!白玉不被毁坏,谁会制作玉器!道德不被废弃,哪里需要仁义!性情不偏离,哪里需要礼乐!五色不乱,谁会追求文采!五声不乱,谁会追求六律!
破坏朴素来制作器具,是工匠的罪过;破坏道德来推行仁义,是圣人的过错。
马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互相摩擦脖子,生气时互相踢背。马的本性就是这样。
给马加上嚼子和马鞍,用月题来整齐它们,马就会变得狡猾、抗拒、凶猛、诡诈、偷窃缰绳。
所以马变得聪明而能偷盗,是伯乐的罪过。
在赫胥氏的时代,百姓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去哪里,含着食物嬉戏,吃饱了肚子游玩。百姓的本性就是这样。
到了圣人出现,他们扭曲礼乐来规范天下的形态,高举仁义来安慰天下的心,百姓开始追求知识,争夺利益,无法停止。这也是圣人的过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外篇-马蹄-注解
伯乐: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以善于识别良马而闻名。
义台路寝:指豪华的宫殿和舒适的住所,象征着人类对马的不必要干预。
羁絷:马具,用于束缚和控制马匹。
皁栈:马厩,用于圈养马匹。
橛饰:马具中的装饰物,象征着对马匹的束缚和限制。
鞭筴:马鞭,用于驱使马匹。
陶者:制陶工匠,擅长制作陶器。
埴:陶土,用于制作陶器。
规矩钩绳:工匠使用的工具,象征着对自然材料的强制规范。
赫胥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象征着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
仁义: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礼乐:古代社会的礼仪和音乐,象征着社会秩序和文化规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外篇-马蹄-评注
本文通过对比马的自然本性与人类对马的干预,揭示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过度干预所带来的问题。作者以马为例,指出马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自由地生活,而人类的干预却导致了马的死亡和痛苦。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暗示了人类对社会和文化的过度规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者进一步以陶者和匠人为例,指出人类对自然材料的强制规范违背了材料的本性。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自然材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作者认为,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文化制度往往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矛盾。
在作者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至德之世”,即一个没有人为规范和干预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没有君子小人之分,社会秩序和文化规范都是自然而然的。这种观点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理念,强调顺应自然、尊重本性。
作者对圣人和仁义礼乐的批判,反映了对儒家思想的反思。作者认为,圣人的仁义礼乐虽然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但实际上却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矛盾。这种批判不仅揭示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也提出了对社会和文化规范的重新思考。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马、陶者、匠人等自然和社会的比喻,揭示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过度干预所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理想社会的构想。这种构想不仅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