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泽泻-原文
味甘寒。
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一名水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
生池泽。
‘《名医》曰:生汝南,五六八月采根,阴干。’
案《说文》云:水写也;《尔雅》云:蕍舄;郭璞云:今泽舄,又,牛肤;郭璞云,《毛诗》《传》云:水舄也,如续断,寸寸有节,拔之可复《毛诗》云,言采其藚,《传》云,藚,水舄也;陆玑云:今泽舄也,其叶如车前草大,其味亦相似,徐州广陵人食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泽泻-译文
味道甜而性寒。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乳汁不易消散,养益五脏,增强体力,使人肥胖健康。长期服用能使人耳聪目明,不感到饥饿,延年益寿,面色红润,甚至能在水面上行走。别名有水泻、芒芋、鹄泻。生长在池塘和沼泽中。
《名医》说:生长在汝南地区,在五、六、八月份采集根部,然后在阴凉处晾干。
根据《说文》记载:水写也;《尔雅》中称其为蕍舄;郭璞解释说:现在的泽舄,又称为牛肤;郭璞在《毛诗》的注释中说:水舄也,就像续断一样,一寸一寸有节,拔出来后可以重新生长。《毛诗》中提到,采摘它的嫩芽,《传》中说,嫩芽就是水舄;陆玑说:现在的泽舄,它的叶子像车前草那么大,味道也相似,徐州和广陵的人会食用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泽泻-注解
味甘寒:指这种植物的味觉属性为甜,性质为寒凉,常用于中医理论中描述药材的性质。
风寒湿痹:中医术语,指因风、寒、湿邪气侵袭人体,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乳难消水:指产后乳汁不畅,难以排出。
养五脏:中医术语,指养护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个主要脏器。
益气力:指增强人体的气(生命活力)和力量。
肥健:指使人体变得健康强壮。
久服:指长期服用。
耳目聪明:指听觉和视觉非常敏锐。
不饥:指不感到饥饿。
延年轻身:指延缓衰老,保持年轻的状态。
面生光:指面色红润有光泽。
能行水上:比喻具有超凡的能力或神奇的药效。
一名水泻:这是这种植物的别称之一,意指与水有关。
一名芒芋:这是这种植物的另一个别称,具体含义不详。
一名鹄泻:这是这种植物的另一个别称,鹄可能是指某种鸟类,具体含义不详。
生池泽:指这种植物生长在池塘或沼泽地带。
《名医》:指古代医学著作,《名医别录》是其中之一。
生汝南:指这种植物在汝南地区生长。
五六八月采根,阴干:指在农历五、六、八月份采集这种植物的根,然后在阴凉处晾干。
水写:指水草的书写方式,可能是指水草的形态或生长特点。
蕍舄:指一种水生植物,具体名称不详。
牛肤:可能是指这种水生植物的叶子形状像牛的皮肤。
续断:一种植物,中医中用作药材,具有续筋骨、止痛的功效。
拔之可复:指这种植物的叶子被拔起后可以重新生长。
藚:同“草”,指植物。
车前草: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利尿、明目等功效。
徐州广陵人食之:指徐州和广陵地区的人们食用这种植物。徐州和广陵是古代地名,具体位置在今江苏省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泽泻-评注
味甘寒,此句点明了药物的口感和性质。甘味通常与补益、调和有关,寒性则表明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味道和性质与其功效密切相关,此处的描述为后续功效的阐述奠定了基础。
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此句列举了该药物的主要功效。风寒湿痹是指由风寒湿邪引起的痹症,乳难消水可能指的是产后乳汁不畅,养五脏、益气力、肥健则表明该药物具有全面调养身体的作用,有助于增强体质。
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此句进一步强调了长期服用该药物所能带来的益处,包括提高视听能力、减少饥饿感、延缓衰老、改善面色以及具有超凡的能力。这些描述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药物功效的美好愿景。
一名水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生池泽。这三句是对该药物的别称及其生长环境的描述。水泻、芒芋、鹄泻可能是该药物在不同地区或民间传说中的不同名称,生池泽则说明了其生长在湿地或湖泊等水域附近。
《名医》曰:生汝南,五六八月采根,阴干。此句引用了《名医》一书中的记载,说明了该药物的生长地点、采集时间和干燥方法。汝南可能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五六八月采根则表明采集时间在夏季,阴干则是一种干燥方式,有助于保存药物的药效。
案《说文》云:水写也;《尔雅》云:蕍舄;郭璞云:今泽舄,又,牛肤;郭璞云,《毛诗》《传》云:水舄也,如续断,寸寸有节,拔之可复《毛诗》云,言采其藚,《传》云,藚,水舄也;陆玑云:今泽舄也,其叶如车前草大,其味亦相似,徐州广陵人食之。此段文字是对该药物名称来源和形态特征的详细解释。其中,《说文》、《尔雅》等古籍提供了该药物名称的出处,郭璞的注释则进一步解释了名称的含义。同时,陆玑的描述则描绘了该药物的叶片特征和味道,以及其在不同地区的食用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该药物的文化背景和药用价值。